昨天是基督教的传统节日——复活节。复活节(EasterDay)是西方的重要节日之一,时间在每年春分月圆之后第一个星期日。该节日为纪念耶稣于公元30年到33年之间被钉死在十字架之后第三天复活的日子,是基督信仰的高峰,因此被基督徒认为象征重生与希望。节日当天家人团聚、亲朋见面要互相祝贺;食品多以羊肉和火腿为主,还会制作节日彩蛋。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对其他国家的节日感兴趣,大概是因为不一样的节日习俗吧。其实中国古代有许多传统节日,习俗也非常有趣,现在就为大家介绍一些被人遗忘的有趣节日:正月初七:人日节正月初七为人节,源于古代汉族神话。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大部分地方在这天还有吃面条的习俗,寓意着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取长寿之意。此外,正月十七和正月二十七也被视为“人日子”。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此三天分别为小孩儿,大人和老人的“日子”,谁要过“日子”就要吃面条。在中国传统习俗中,大年初七是“人日”,人人过生日,要以七种蔬菜,煮成七菜羹,也就是将七种蔬菜,煮成杂菜汤,在农业社会,大家都祈望吃了七菜羹,来年大丰收。二月初一:中和节(太阳生日)农历二月初二是古代的“中和节”,亦称“春龙节”、“青龙节”。“中和节”这个名字传说始于唐贞元五年()。当时,德宗皇帝李适下诏,废除正月晦日之节而建“中和节”。中和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云丘山中和节因节日集散地在云丘山而得名,以农历二月十五为正日。中和文化最早兴于夏代,至周代形成规模。《诗经·大雅·生民》说后稷在获得丰收后,对神灵举行了大规模的祭祀。云丘山古称昆仑、北顶。云丘山中和节至今保留的“朝顶”习俗是对这一行为的民俗化继承。中和节习俗盛行于乡宁、稷山、新绛、河津、万荣、襄汾、曲沃、运城、临汾等地处晋南的县市,也波及豫西北、陕东等地。中和节是民间追求“中正平和”的精神仪程,具有社会学、民俗学价值,是研究节俗文化的活化石。三月初三:上巳节(女儿节)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日期为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古时以农历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巳日多逢三月初三,魏晋以后,上巳节的日期固定为三月初三,后代便沿袭下来。该节在文字记述中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上古时代以“干支”纪日,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上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文献里,《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魏晋以后,上巳节的节期改为阴历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四月十八:立夏节(于立夏日)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定气法”以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节气。古人十分注重“立夏”的礼俗,旧时人们在立夏时举行“迎夏”仪式,表达对丰收的祈求和美好的愿望。在立夏的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祈求和美好的愿望。宫廷里“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贮藏的,由皇帝赐给百官。在民间,立夏日人们则喝冷饮来消暑。立夏日,江南水乡有烹食嫩蚕豆的习俗。有的地方还有立夏日称人的习俗。五月十三:雨节(关公磨刀日)阴历的五月十三,民间称为“雨节”又称“关公磨刀日”。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通常处于夏至或小暑季节间的前后,正常的气候都有降雨的过程,气候不正常的年份亦有不下雨的。而南方民间称此日若下雨,便是“关公”在磨刀,其磨刀的用水从南天门处降下凡间,下雨便是吉兆,雨越大越好,预示当年的光景必将“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农历五月十三是雨节,民谚有“大旱不过五月十三”的说法,这天多降雷雨。前几天,风雨如期而来,雷声是关老爷磨刀的声音,那雨水便是关老爷的磨刀水。看来是关老爷子精心磨刀呢。关老爷与他的青龙偃月刀真是威力无穷。千百年来,他那口大刀演绎出了诸多神奇的故事。磨刀节是把天上的雨水借喻成关公磨刀之用,两广地区的非遗,还有戏装表演。六月初六:天贶节(六月六、晒虫节、虫王节、回娘家节)该节起源于宋真宗赵恒。某年的六月六日,他声称上天赐给他天书,遂定是天为天贶节,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贶殿。农历六月初六,淮安民间旧时有六月六晒红绿的习俗。相传“六月六晒红绿”之俗起源于唐代。唐代高僧玄奘从西天(印度)取佛经回国,过海时,经文被海水浸湿,于六月初六将经文取出晒干,后此日变成吉利的日子。开始,皇宫内于此日为皇帝晒龙袍,以后又从宫中传向民间,家家户户都于此日在大门前曝晒衣服,以后此举成俗。江苏东台县人,在这一天早晨全家老少都要互道恭喜,并吃一种用面粉掺和糖油制成的糕屑,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长了肉”的说法。还有“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的俗谚。“红绿”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此谚的后一句,又作“家家晒龙袍”,在扬州有个解释,说乾隆皇帝在扬州巡游的路上恰遭大雨,淋湿了外衣,又不好借百姓的衣服替换,只好等待雨过天晴,将湿衣晒干再穿,这一天正好是六月六,因而有“晒龙袍”之说。江南地区,经过了黄梅天,藏在箱底的衣物容易上霉,取出来晒一晒,可免霉烂。此外还有给猫狗洗澡的趣事,叫做“六月六,猫儿狗儿同洗浴”。七月初七:七夕节(乞巧节)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而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八月初一:天灸日(天医节)我国山东一带在每年农历八月一日要过天医节,人们在这一天祭黄帝、岐伯。《潜居录》记载:“八月朔。古人以此日为天医节,祭黄帝、歧伯。”自元代以来,官府也有祭祀。据史料记载,黄帝看到人们出生之后,负阴而抱阳,食五味而体变色;寒署之气侵袭于体外,喜怒之情攻击于体内;自然环境恶劣预示不吉,人们世代为疾疫所困扰,于是推究天地之理。早在南北朝时期,汉族民间即有收集露水做眼明囊和天灸的风俗,山东民间在这一天有进行天灸的习俗,早期用露水和朱砂,后来用露水研墨,点儿童的额头或胸腹,多行于鲁北和胶东地区。而在济南地区农村,这天则吃黍米,叫作“来丰糕糜”,鲁西北地区叫“来丰糕”,阳信一带还献糕祭场,以祈丰年。天医节忌雨喜晴,农谚说:“八月初一下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意思是此日下雨,来年必定春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7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