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夏季之后,空气中的湿度增高,我们人体最常感到的就是身体困重、有点昏昏欲睡。尤其进入三伏天、中医称之为“长夏”的这段时间,自然界“湿气”当令,体内的湿气也有加重的趋势。
因此,入伏之后,很多人都会说到“湿气”,经常会有人说自己湿气重,需要去湿气。但是,您真的了解“湿气”吗?或者说,我们体内的“湿气”是怎么来的呢?完全就是外界的湿气引起的吗?有哪些生活的习惯需要注意的呢?本文就着重从这几个方面讨论一下。
“湿气”这个词,最早的出处在《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根据中医的脏腑理论,五脏里的“脾”,统管着机体里所有的“水”。既包括喝进去的水,也包括食物中含有的水份,以及机体新陈代谢产生的水。因此,我们说到“湿气”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区分。
1、脾与喝水的关系:
我们口渴时就需要喝水,但是,喝进去的水就直接能为机体所利用吗?现代科学认为,这是一个“水电解质”吸收调节的过程。中医则认为,“水谷入胃”之后,需要经过脾的“运化”才能被机体利用,从而滋养、濡润全身。如果脾的运化功能减弱,就如同下雨天排涝不畅,四处成了泽国。这一点,与脾运化的强健密切相关的。
而脾的运化,又受到我们生活习惯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喜欢进食寒凉,如生冷瓜果、冰冻冷饮,以及其它性味寒凉的食物,首先影响的就是“脾的运化”。为何吃多了生冷瓜果会拉肚子?这就是脾的运化受到影响,未能及时将水液运化到全身各处引起的。
因此,尤其在夏天三伏天,为了解暑,适当进食一些冷饮是可以的,但切不可贪图口欲,不加控制地吃那些东西。比较合适的做法,寒凉冷饮适可而止,三伏天可以吃点帮助脾胃健运的食物,比如薏米山药、茯苓生姜之类,起到帮助运化水湿的效果,从而间接减少体内的“湿气”;
2、脾与食物中水的关系:
虽然都是“吃”进去的水,但食物中“无形”的水、和直接喝的水是有区别的。比如我们吃的米饭,看不到流动的水是吧,但里面也还是有很多水份的。这些水分,需要经过胃的“腐熟”之后,才能被脾所运化。如果胃的“腐熟”欠佳,那么,也容易滋生水湿。
有哪些影响胃的“腐熟”功能的习惯呢?上面说的寒凉只是一个部分,此外的暴饮暴食、多吃油腻厚味、辛辣之品,都能影响到胃的腐熟,从而间接削弱了脾运化水谷。
夏天、三伏天夜间气温较高,我们都有乘凉、宵夜的习惯。常见的宵夜大多都是油炸烧烤、或者辛辣的食物,这些东西吃多了,是容易影响脾胃,从而滋生水湿。所以,食宜温软清淡,夜间尽量控制、减少进食的机会,是适合防止体内湿气重的生活习惯。
3、脾与代谢之水的关系:
组成我们人体最多的就是碳水化合物,而碳水化合物又是能量的主要来源。既然名曰“碳水化合”,代谢完了自然会产生大量的水分。在中医看来,这个代谢的过程,就是由脾来主导的,而“代谢”完后产生的水,更需要由脾来运化。
而操作这个“代谢”的,主要就是脾阳和脾气。如果脾阳虚或者脾气虚,“代谢”不充分出现水湿内蓄,会让我们头昏身重、倦怠思睡等等。因此,但凡有损脾阳、脾气的生活习惯,都是需要避免的。
如何避免脾阳受损、脾气亏虚呢?我认为,可以分两个方面来做。一是控制大寒的食物,以免直接损伤脾之阳气;二是适当“燥脾”,以助水湿的运化。因为脾为中土,脾阳气虚容易让这个“中土”成为泥泞,自身都水湿泛滥,岂能运化好代谢的水液?
就如同泥泞的路面,撒点煤灰之类的能够快速干燥,我们健脾温阳化气,也等同于给脾“撒点煤灰”。比如芳香化湿、苦温燥湿、渗利湿之类的药食,白术、苍术、佩兰之类,黄芪、茯苓、车前子之类,对维护调理脾之阳气是很有好处的。
总之,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有点湿气,我们去湿气,应该还是从“健脾”着手,这样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养生并肺非要做什么特别的行动,主要还是从生活细节做起,平常多注意饮食和起居的问题,脾胃健运,水湿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