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小时候在夏天能接触到的冷饮,除了冰棍那就是大绿瓶子的汽水居多了。大瓶子汽水被冰块镇着,喝一口打个响嗝紧接着一股灼热得到气体从胃里顺着食道一路飞升直通鼻腔,给鼻子刺激的酸疼直跺脚但心里那叫一个满足。那么冷饮呢?平时接触最多的就是那些走街串巷,或背着或骑自行车或推着自制手推车载着泡沫冰棍箱子,走街串巷四处游走吆喝的的人。
听到声音拿着钱从屋里一个箭步窜出去车脖子高呵一声:买冰棍儿!直奔小贩而去。此时,小贩听到声音也会停下来回应或再继续吆喝帮你定位。付过钱眼巴巴看着拿开泡沫盖子,露出塑料布和小薄棉被层层包裹散着白烟的冰棍。
那时候冰棍确实很便宜,售价从二分五分钱分一毛两毛五毛就这样一路发展到目前一元或更多。即便这样,限于手里的零用钱,能吃上一根你冰棍也是莫大的享受,一根冰棍能嗦了好长时间。两相对比,当下的品种丰富程度随便一种日常吃的冷饮对那时而言都是奢侈且罕见的存在。
这冰棍真的是“冰棍”,甚至还不如现在推出的那些怀旧款“老冰棍”精良。当时的冰棍外面还包着一张印着冰棍场名称、图案的蜡纸。冰棍之坚硬,与啃冰块近乎无异。不同的是看得出里面确实加了奶粉白糖,还散发着一股清新的香精味儿!每次吃冰棍,小心翼翼撕开冻在表面的蜡纸,小心翼翼舔上一口,生怕舌头给粘冰棍上。相信我,对舌头或嘴唇而言这绝对不是一个很好的体验。
除了这个冰棍之外,还有另一种对当时的我们而言是高端的存在,那就是“冰糕”。这也是种冷饮,售卖和存储方式即便到了现在还是相当传统的。可能在一些地方叫“老式冰糕”,也算是一种地方特产吧。它不是冰棍或雪糕,而是像桶装冰激凌一样按球来卖的。从分类而言,应该属于“霜淇淋”!
每年春末夏初天气变暖之后,在街边路口谁的家门口店门口等方便售卖的地方搭个小棚子,里面有被木头桶和冰块围绕的金属冰糕位列正中,折叠桌子上的盆子里放着泡在水里的小碟子、勺子和打冰糕的勺子与两三个凳子,陈设简单的很。桶门帘都是白色的印着醒目的两个红字:冰糕。如果冰糕的来源有出处或者比较有名还会加上“高家”“张家”“李家”等字样,以示正宗和品质保证。画上几毛钱,看着店家用勺子在桶里挠呀挠打上一个球放进碟子里,稀罕的不了一点点吃完再把碟子舔干净……
冰糕颜色淡黄,相对于冰激凌细腻的口感冰糕相对粗糙,里面有时候还能吃出大小不一的冰碴子甚至还有其他水里才有杂质。结合当时的条件,大概率可能用了冬天采集并储备的冰块作为原料。就味道而言近似冰激凌但没有那么浓的奶味儿,细品尝出鸡蛋的味道还有奶粉为主。气味闻之一股清香味,妥妥地加了食用香精。虽然不如现在那些大牌的冷饮高大上和精良,但味道也确实独特。挖一勺放进嘴里,一股冰凉直冲天灵盖,冻得脑仁儿生疼但真的很解暑。
除此之外,还有吃冰糕治拉肚的说法。是否有效没有考证过,据个人实战经历的话吃上一大碗冰糕没拉肚倒是真的。冰糕另一个吃法就是做冷盘甜品菜,把西红柿或西瓜装盘盖上一层厚厚的冰糕取代白糖,冰糕的清香冰凉加上西红柿、西瓜自带的甘甜,在苦夏胃口不振的时候真的开胃提神加醒脑。
现在冰糕虽然没有小时候那么多了,但现在每次回老家只要季节赶得上还是能遇到有人摆冰糕棚子售卖。也经常顺路买上两斤带回去吃。虽然儿时曾经的人、事、物、环境等一切都变了,但冰糕依然存在,制作还在传承。还是那种小棚子、还是那个淡黄色、还是那吃一口冰得脑仁儿疼让你瞬间想起儿时情境的老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