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琼浆陈家有
空盏尚留满室香
年5月,陈振龙将红薯藤编入船上的一根绳子中,吊在船舷下,经七昼夜一路漂回福州。郭沫若先生所谓“挟入藤篮试秘航,归来闽海勤耕织”之句,即是描述陈振龙的这次历险。陈振龙父子就在福州的房屋后门纱帽池边隙地试栽,四个月后,启土开掘,番薯“子母相连,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枣,食同充饥,且生熟煨者均随其便”。就这样,红薯,在中国落地生根。
清代道光年间,福州乌山建成“先薯祠”,纪念陈振龙父子引种红薯、拯救灾民的功德。民国时,改祠为亭,称“先薯亭”。上个世纪90年代重修,年又再次修缮,于亭侧立石刻《先薯亭记》,郑重记述了这一段重要历史。亭前悬有一幅黑漆烫金刻制的楹联,联曰:
引薯乎遥迢德臻妈祖
救民于饥馑功比神农
应当说,联句将陈振龙等引种红薯的功绩,视作与妈祖、神农一般的盖世神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与无上的尊崇。可不要以为,这样的评价与尊崇,只是后人感恩戴德的追怀先贤而已,陈振龙引种红薯的功绩,是造福于整个中国,乃至对国际格局都有着重要影响的。
元末明初,“温德丰”老板陈氏,创立“陈氏秘方”伊始,立下规矩:配方传男不传女,只在族内传承。秘方传到陈三时,因后继无人,将秘方传给爱徒赵铭盛,“陈氏秘方”自此传到外姓手中。
后来,赵铭盛将“温德丰”改为“利川永”,生意蒸蒸日上,但家中无一男孩,无奈再次“打破”家规,将秘方传给了他的第一高徒邓子均。邓子均不负众望,带着五粮液远渡重洋,在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崭露头角,成为中国民族工业的骄傲。年,在政府的动员下,邓子均将“陈氏秘方”献出。
“陈氏秘方”是建立在“五粮酿造”这一基础上的一系列技术集成,蕴含着哲学和自然科学深厚原理,如“陈氏秘方”确定了酿造五粮液的5种粮食,与“五行”相对应,依据的是“天人合一”、“中庸和谐”的古老哲学原理;“陈氏秘方”讲究养生,运用独特的酿造工艺将5种粮食的精华和营养注入到五粮液之中,依据的是《皇帝内经》中“五谷为养”等一系列古老养生学原理。
一个秘方成就了当今的“酒业大王”,这是“陈氏秘方”最早的发明者所没有想到的,穿越古老而悠长的岁月,今天的“陈氏秘方”已成为中国的骄傲,
清初康熙年间,福建省人陈逸仙来到四川郫县,为养家糊口生产出盐渍鲜红细辣椒,这就是郫县豆瓣的雏形。郫县豆瓣由陈逸仙后代陈守信始创,其用料考究,精选上等鲜红辣椒、蚕豆、优质面粉、精制食用盐为原料,通过长期翻、晒、露等传统工艺天然精酿发酵而成。具有瓣子酥脆化渣,酱脂香浓郁,红褐油润有光泽,辣而不燥,黏稠适度,回味醇厚悠长的特点。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被誉为“川菜之魂”,
陈维精,清朝嘉庆年间国子监太学生,兰州牛肉面创始人。
从陈维精起,陈氏家族不再开饭馆,世代皆为读书人。秘方也不是如坊间谣传被藏在什么隐蔽之处,而是被陈氏子孙口口相授、相传的。按照家训,陈氏子孙必须从小熟记这首诗。而按照家训中所传,陈氏子孙虽不开饭馆,却个个都是身怀卤牛肉和汤面绝技的“武林高手”。
陈维精祖辈传下来的是“红卤”配方,也就是陈家的酱香型卤牛肉。这种酱肉风格是:深棕颜色,肥而不腻,瘦而不柴,肉干爽结实,指压无痕,入口鲜美,清香生津,酱香浓郁。
陈维精在京城国子监读书时的闲情雅致是大量阅读膳补食疗著述,如《日用本草》、《救荒本草》、《食物八类本草》、《遵生八·四时调摄》,袁枚的《随园食单》等,研究医食同源之方剂,用天然植物调味,以达和合之美食。
陈维精乐善好施,并精通酱、卤、烹、炸及多种烹饪技法,有“怀庆食圣”之称,在京城国子监读书期间,陈维精将老辈留下的牛肉面制作技术传授给东乡族学友马六七,后来马六七把牛肉面制作技艺带入兰州后,在金城兰州开面庄食肆,由于马六七经营得法,家境渐渐好了起来。
在兰州牛肉面的改良和统一标准(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当中,陈位林、陈谐声与陈和声兄弟俩起到了关键作用,把这一街边小吃变为大众消费的美食,以及后来的马保子从挑担经营改成店面经营,为兰州牛肉面走向全国奠定了基础。传给东乡人马六七的牛肉面就诞生在怀庆府清化苏寨村陈家老院里
。
家谱记载,陈氏一世陈铎为明洪武进士,从山西洪洞县迁至怀庆府清化苏寨村己过六百多年,门户兴旺,人才辈出。
麻婆豆腐是中国豆腐菜肴中最富地方风味特色菜之一,已成为风靡世界的川菜名肴。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成都陈麻婆豆腐店传世佳肴。
麻婆豆腐,是清同治初年成都市北郊万福桥一家小饭店店主陈森富(一说名陈富春)之妻刘氏所创制。刘氏面部有麻点,人称陈麻婆。她创制的烧豆腐,则被称为陈麻婆豆腐,其饮食小店后来也以陈麻婆豆腐店为名。
年出版的《成都通览》已将此店及陈麻婆之豆腐,列入成都之著名食品店。
《成都竹枝词》、《芙蓉话旧录》等书对陈麻婆创制麻婆豆腐的历史均有记述。麻婆豆腐由于名声卓著,已流传全国,乃至日本、新加坡等国家。
年,正赶上改革开放的大潮。年近50的陈泽民借来1万5千块,开始卖冰淇淋,取名“三全冷饮部”。
到了冬天,生意冷清,还要养活工作人员,陈泽民又琢磨起别的产品。他和妻子会做四川汤圆,每逢过年都要包很多送人。开冷饮店的间隙,老陈总是会望向窗外,东北严寒的天气饺子能冷冻,他想那汤圆可不可以冻一下呢?
就是这么灵光一现的东西,还真的就被陈泽民给落地了,中国第一颗冷冻汤圆诞生了。老陈借着电视剧凌汤圆的名气,给他的冷冻汤圆取名为凌汤圆。中国速冻食品行业拉开了帷幕。
今天的三全,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速冻食品生产基地,中国首家速冻米面食品企业,也是中国生产速冻食品最早、规模最大、市场网络最广的龙头企业。
陈泽民说,要让世界上用筷子的国家,不用筷子的国家,都爱上中华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