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没有空调,如何度过炎炎夏日论古代避暑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今年的夏天,似乎比往日长那么一分。受疫情影响,不少人只能在家里待着。相较于过往,现代人吹着空调、吃着冰镇西瓜,蜗居在家里面,也算是一种享受。在古代,可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炎炎夏日,多数人只能采用一种方法对待—忍!古代没电、交通不便,因此夏天算是比较煎熬的。但是和我们想象中的不一样,古人从来不是坐以待毙,面对烈焰灼日,依旧有办法应对。冰块下的王国冬天冷、夏天热、秋季凉爽。在人与自然相对和谐的古代,先人利用生活常识,为避暑独辟蹊径—储存冰块。在上个世纪90年代,街上依旧有不少贩卖冰棍的。小贩推着车,在街上来回游走,当过往行人买下一根冰棍,小贩拿出来的必然是保存完好的。这种储存冰棍的方法,与古人储存冰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汉书·惠帝本纪》中记载:“未央宫,凌室灭。”此处的凌室,正是储存冰的地方。所谓的凌室,正是冰窖。自周朝起,就已存在。别看小小的凌室,周王朝甚至专门为其设立了“冰政”,负责人就被称之为“凌人”。凌人的职责也不单单是看守冰块,还负责开采冰块。寒冬时节,凌人们就会凿取天然冰块,将其运到凌室中储存起来。和农村常见的地窖相比,凌室的保温措施更好,这也为储存冰块提供了天然条件。为了不让冰块融化,古人还会在冰块周围铺上稻草、芦苇等,最后会密封凌室,等到来年夏天才打开。正是因为储存不易,古人对冰块十分重视。据史料记载,每年夏天,皇帝都会举办“颁冰礼”。按照大臣的职位,分发不同的冰块。多者一方,少者两块,以此来表示对臣民的爱戴。“空调房”背后的辛酸“取一桶冰,凿孔置于地,凉风满屋。”现在基本人人都住得空调房,古人可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也只有皇室,才有可能住上“空调房”。在《汉书》中记载了一类建筑—清凉殿,这和“空调房”就有几分相似。房如其名,清凉殿的最大作用—防暑。清凉殿中有一石头床,在床头还有专门的“玉晶盘”。炎炎夏日,侍从站立两旁,煽动蒲扇。此时冰块融化,由蒲扇带动水分,堪称享受。到唐代,“空调房”就变得更加高级。在荷兰、江南地区,依稀还能见到旋转风车,当水流过旋转风车,产生动能,旋转风车就能转动。正是借助这种巧力,唐代设计了一种简易的“空调”。当水流经过扇叶,扇叶带动下,就产生了冷气,这和现在的空调原理十分相似。此外,还会在宫殿四周安装“水管”,在活水的循环下,室内温度大大降低。这种“空调房”对于普通老百姓,根本无法企及。但是古人的智慧是不可小觑的,没有冰块和“水源循环系统”,古人也就另辟蹊径—在室内打井。在《三国志》中记载了曹操建造邺城一事,其中提到“冰井台”。在屋内挖一口深井,上面盖严,在盖子上凿孔。夏天时期,冷气由下而上,室内的温度自然下降。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民间,即便现在,依旧能见到有水井的院子。当从水井中打上一口水,入口甘甜,微凉,那滋味也算不错。在《西京杂记》中记载:“一人运之,满堂寒颤。”这种巧器,正是“七轮扇”。西汉时期,为了避暑,长安城中有墨家大才,设计了这种大型的纳凉器具。其外观和现在的发动机类似,只是体型更大。当一人转动七轮扇,就足以让满屋子凉爽。吃的舒爽、玩的凉爽当住解决后,衣食行依旧是一大挑战。但是为了生活,古人可谓是集思广益,创造了不少的神奇物件。在《楚辞·招魂》中记载:“挫糟冻饮,酹清凉些。”此刻挫糟,正是后世人所说的糯米酒。作为农村常见的一种食物,糯米酒入口甘甜,并没有多少辛辣味道,实在是夏季解暑必备。“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到唐宋时期,人们生活富庶,对生活的追求就更高的。由此衍生了“冰业”,也就是专门为人们解暑防暑的一种行业。原本作为皇室专享的冰,在唐朝也有专人贩卖。和凌室一般,商人冬天采冰,夏天卖冰。发展到后期,商人不再是单纯的卖冰,还有各类小吃。此时商人会将大木桶上撒上盐,再加入蔗糖水等,然后利用固定容器装纳,不一会儿,就冻成了冰棍。有了冰棍,怎么少得了汽水。在《武林旧事》中记载,宋朝市井出现了“雪泡豆儿水”、卤梅水、木瓜汁等。到元代,因为蒙古等地的内迁,使得吃食方面更加丰富。此时已经有了“冰酪”,这也是后世出现的冰淇淋。当我们夏日买上冰淇淋,入口的时候,谁能想到远在元朝,古人们就吃上了第一口“冰淇淋”。在《清稗类钞·饮食类》中记载:“以碳酸气及酒石酸或枸橼酸加糖及其他种果汁制成者,如柠檬水之类皆是。”当代人夏日吃饭,都会喝上一杯冷饮,古人也不例外。为了喝上一口冷饮,古人专门发明了“冷饮机”,也就是冰鉴。在《甄嬛传》中能见到,贵人们吃的食物外表新鲜,冷气直冒,这种盛纳食物的器具正是冰鉴,在冰鉴外层放上冰块,内部是食物,冰块融化,热量被带走,自然就保持了最初的新鲜。因此冰鉴也被称之为最原始的“冰箱”。夏季除了吃、住,最主要的还是穿着。在我们传统观念中,古人穿的十分厚实,其实不然。自唐朝,古人穿着就比之现代虽有“不露”,但相差无几。由此可见,古人面对炎炎夏日,可谓是“集思广益”,想尽法子来避暑。参考资料:《清稗类钞·饮食类》《武林旧事》《楚辞·招魂》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8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