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是如何度过酷暑严冬的

经历过炎炎夏日,刚过国庆的我们已经能看到冬天在向我们挥手了,不过无论是酷暑还是寒冬,只要我们打开空调,就能创造出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那么没有空调的古人是怎样度过冬夏呢?

第一个问题,古人夏天如何降温,历史上有记载最热的一天发生在乾隆八年七月,气象学家推测可能高达44度。那古人是如何在如此炎热的天气降温的呢,首先是机械降温,比如说风扇,古时有一种拉拽式风扇,靠丫环拉拽产生风来祛暑。另外还有手摇式和水利风扇,使用的时候可以把风扇放在水池后面,或者在前面摆两盆冰块儿和鲜花,吹出的风不光凉快,还有香味。

古代的有钱人也很会玩,大户人家的厅堂有吹风系统,就是在厅堂下面挖一口深井,地面留送风口,将井下的凉风送进室内,整个屋子都非常凉快,比现在的空调还好用。最豪华的是降温亭,将水引到屋顶,制造人工瀑布来降温,有一种水帘洞的感觉。

古人还可以通过饮食降温,早在先秦时代我国就有人工冰箱了,名曰兵鉴。兵鉴的原理就是在容器的夹层里放入冰块儿,冰镇夹层内的食物或饮料。宋朝的冷饮花样繁多而且平民化了,北宋都城开封卖的冰雪冷元子很受欢迎,做法就像今天的芋圆。到了元朝,蒙古贵族在冷饮里加了奶制品,称为奶冰。据说马可波罗来元朝是很爱吃奶冰,并将制作方法带回欧洲,这就是冰淇淋的起源。听起来很搞笑,最早的土耳其冰淇淋可能来自中国。

这里就出现一个问题,古人夏天用冰块降温,古人也不会在夏天制造冰,冰块儿是哪儿来的呢?其实办法很简单,就是冬天存冰,夏天使用。当时的冰块都取自城市里的天然河湖,比如说北京的北海,积水潭,太平湖,还有济南的大明湖。寒冬时节,工人到湖面切冰,切成一米见方的冰块运到冰窖里,在上面盖上厚厚的稻草保存,等待夏天到来时取出食用。清朝北京的官方冰窖就又18座,存冰量在20万块以上,今天北京的冰窖胡同就得名与此。类似的,还有今天西安的冰窖巷。

北方可以冬天取冰,那南方冬天也不结冰啊,怎么办呢?有办法,那就是进口。进口正宗的美国冰块。是的,你没有听错,19世纪上半叶,欧美商人将北美冰块用商船贩运至广东,非常畅销,这种出口冰块体积特别大,运输途中还要在上面盖上锯末,防止空气流通和阳光照射,所以途中融化的不多。这里又一个问题,卖冰块儿赚钱吗?的确不怎么赚钱,但欧美商人也没办法,欧美需要中国的商品,但中国当时不怎么需要欧美商品,卖冰块总比空跑一趟强吧,没办法,谁让你离不开中国呢。

说完避暑,我们再讲讲古人的取暖,避暑可以不用,但是取暖是不取不行的。早在史前文明北方建筑房屋时就注意保暖,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一半在地下就是为了防风保暖,屋中间还有火塘取暖。

秦汉时期出现了火墙,火墙内部中空,用的时候从里面把墙烧热,类似今天的暖气。火墙的衍生品是火炕,宋朝记载过东北女真人就是用火炕取暖。火炕的衍生品是地热,紫禁城就是用地热和火墙来取暖的。

小型取暖设备是火盆,围炉而坐是古代常见的居家情景,火盆里烧薪炭,大家烤火取暖,所以薪炭是古代生活的必需品。那时候官员发俸禄不光发钱发米,还要发薪炭,所以如今所说的年薪中的薪最初就是薪炭的意思。最小的取暖物件是手炉,顾名思义可以捧在手上的炭炉,装有烧热的炭灰。

手炉在明清时期很流行,红楼梦里就经常提到。有钱人家还在手炉放些香料,药材,不光能取暖,还能当香薰。宋代时出现了汤婆子,这个东西的形状类似没有壶嘴的水壶,装有热水套上布套取暖,汤是热水的意思,婆子则是戏称它能陪自己睡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3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