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如何避暑住空调房,用冰箱,吃网红冰

在夏天,如何避暑是人们从古至今都在思考的问题。现代社会空调、冰箱就能够让人们度过一整个夏天,但是在尚未出现发电装置的古代,人们是怎么让炎热的夏天能够变得惬意舒适呢?古代人民的居住、穿着有何特殊之处,他们的夏日生活又是怎样度过的呢?

一、夏季打造出空调的清凉居所

1、宫廷中奢华的避暑方式

在古代的宫廷中丝毫不用担心夏季的困扰,例如唐玄宗每到夏季便居住在他的凉殿之中。

凉殿是由水的动力带动机械运转。其主体部分是一扇巨大的水轮车,在水流的推动下能够快速的转动带来阵阵微风。除了营造凉风之外,水轮车还可以将水运送到凉殿的顶部,水流再顺着屋檐向四面流下,形成了像瀑布一样的景观,更能隔绝屋外的热气。

除了用水来制造凉爽之外,冰一定是古代夏天必不可少的佳品。古人很早就开始用冰块解暑了。

冬天的时候,在冰冻了的湖面上,凿下冰块,然后存放在地下建造的冰窖中。冰窖内没有阳光,等到夏季来临时再将冰块取出,用于降温。每到盛夏,取一桶冰,凿孔置于地,凉风满屋。

西汉未央宫的清凉殿更是殿如其名,《汉书》中对于清凉殿的描述:以画石为床。以玉晶为盘,贮冰于膝前,玉晶与冰相接。因为清凉殿也叫延清室,汉武帝时将卧延清室作为对大臣的奖赏,可见清凉室中的环境是多么舒适宜人,使大臣们以入清凉殿为荣。

2、民间的避暑妙招

由于使用冰块在宋代以前是一种奢侈,对于没有机会用到冰块的民间是如何来降温的呢?白居易居住在庐山时为了缓解夏天的炎热,自己隐居到深山的瀑布边盖了一座茅草屋。

一边是拥有天然清凉的山泉水,另一边白居易又将刨开竹子架在空中,使瀑布顺势流到茅草屋顶部,再顺着四周流下,也是一种天然降温的好方法。这与唐玄宗的凉殿如出一辙,只不过在房屋搭建的用料上稍显简陋了一些,但其对于降温来说也是效果显著的。

古代人不仅发挥奇思妙想将家中打造成环境宜人的居室,还会想尽各种方法让自己身处于凉爽的环境里。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北宋时期都人最重三伏,往往风亭水榭,雪槛冰盘,浮瓜沉李。古人常常在外搭建凉棚,其中环境凉爽,瓜果十足,可以在里面呆上一整夜。这就是古代人打造出的纳凉胜地,身处其中怡然自得,丝毫不受外界炎热酷暑的影响。

二、饮食上的巧思

1、不胜枚举的夏季网红冰品

除了在房屋上的巧思之外,在吃上,古代人也是别出心裁研究出了许多物件。在古代有一种类似冰箱的物品做叫冰鉴。它和冰箱唯一的区别就是,不用通电,除此之外冰箱的效果冰鉴也可以达到。

冰鉴其实就是将两个桶叠装在一起,双层设计使冰块可以保持长时间不融化,在夹层里还可以放置冰块,冰鉴就拥有了极好的制冷效果,日常冰镇酒水食物都有极佳的效果。有了如此有效的装置出现自然就少不了饮食行业的发展。

夏季一到,人们将冰块取出,便可挫糟冻饮,酎清凉些。因为冰鉴的便利,也出现了许多冰镇的小食。唐朝时流行的酥山,就是将酥加热再融化后和蔗糖蜂蜜等搅拌在一起放置于冰鉴中冷冻的食品,其口感和冰淇淋极其相似。

唐代一位诗人就曾写过:味兼金房之蜜,势尽美人之情。素手淋沥而象起,玄冬涸沍而体成。此类食物的产生都依赖于古人对冰的充分利用。

依靠冰雪制作而成的食物并不少见。只不过在唐朝之前,冰只有贵族才能够享受。冰的价格之高是寻常百姓无法支付起的。

直到唐朝末年,有人在巧合之下将硝石放入水中融化,结果能使水的温度很快降低直到结冰,并且硝石还能重复利用。运用这一方法,使人工制冰的成本和时间都大幅降低,冰块不再像过去一样价等金壁,开始在夏季量产,各种冷冻食品也开始在民间流行起来。

层出不穷的民间冰制品更是琳琅满目,普通老百姓上街就能品尝到冰凉可口的夏季美食。

例如宋朝极其流行的冰酪就很受欢迎,杨万里就特意写下了《咏冰酪》记载冰酪的口感:似腻还成霜,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销。历朝历代都有不少大受欢迎的冰品出现,尤其是在宋代这个小食行业快速发展的朝代,夏季冰品更是不胜枚举。

2、琳琅满目的凉爽饮品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冰雪冷元子雪泡缩皮饮等等十几款解暑冷饮,都是在宋代风靡已久的饮品。其中的冰雪都是巷陌路口,桥门市井皆卖,普及范围十分广泛,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的饮食果子一段中还描写了汴梁街头售卖乌梅汤的盛况。乌梅汤自古就是解暑的佳品,从西周时的夏季饮品中便有了乌梅汤的身影,延续了数千年之久。

北宋之时,乌梅汤已经十分常见了,除乌梅汤外,饮子也是解暑良品。饮子是一种用果类和草药一起熬制而成的饮品,和凉茶非常类似。不仅可以解暑还可以滋养身体。

南宋的时期,人们又研制了一种叫做缩脾饮的新型夏季饮品。这种饮品是将处理过的乌梅、甘草等物混合搅拌,慢熬煎出浓汤,再放入冰鉴中冷冻。

这些饮品在夏季最为炎热之时,都能起到解暑、止燥的作用。大街小巷的冰雪铺子里都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冰品供人选择。古代人根本不用担心炎热夏天面对酷暑怎么办,随处可见的冰品便可解决。

三、夏季的比基尼服装搭配

1、达官贵人以纱衣绸缎为主

古人不仅在住和吃上追求凉爽,在穿着上更是尽显凉意。在夏天富人披丝绸、穷人穿麻衣是古代最常见的现象。皇室和贵族大多都穿纱衣、罗衣等透气且华丽的衣服。

宫廷内不同季节的穿衣类型都有明确的规定,纱衣也确实是贵族夏季的必备衣物。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说到:亳州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雾。随着纱衣制造技艺的普及,使轻便且舒适的纱衣成为了达官贵人夏季穿衣的首选。

2、普通百姓多着麻布竹衣

由于纱衣的价格比较昂贵,只有贵族才能承担起制造的价格,因而普通人日常生活中大多穿竹衣或者是麻布制成的衣服,也有穿用葛草编织而成的葛衣。这些是普通人身上最常穿的夏季服饰。

白居易说:葛衣疏且单,纱帽轻复宽。一衣与一帽,可以过炎天。葛衣虽不及纱衣华丽,但其也具有透气凉爽的效果。

对于需要劳作的普通人来说,他们长期都要待在室外进行工作,夏天时的穿着就比较随意简单,以轻便为主。可以不穿外面的长袍,只用穿短衣、短袖露出半臂,或者是只穿轻透的背心。

下半身只穿一条单薄的裤子,为了方便劳作可以直接脱掉上衣,脚下只穿编织的凉鞋。这是古代劳动人民最常见的穿着,随意且方便,不会影响劳动。

3、穿着以轻巧灵便为首选

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校书图》里就有几个穿着吊带裤、披着透明上衣整理书籍的男子。清代《燕寝怡情》中躺在椅子上乘凉的男人,也是穿着无袖上衣。

在民风最为开化的唐朝,夏季服饰更是别具一格。上衣有小袖的襦衣和宽袖短衫,下衣有各式各样的裙子,还有夏天最常穿的半臂袒胸的形式,都可以在炎热夏季随意搭配。

《新唐书·车服志》中记载:半袖裙襦者,东宫女史常供奉之服也。半袖就是古代的短袖衫,形制对襟,衣袖在手肘以上,长度只到腰部,与襦裙配套穿着。

这种样式的服饰不仅外观靓丽,在夏天也不会感到闷热,因此得以流行。除了轻快的服饰之外,古人还会在家中常备一些避暑家具。如冰床、竹席都是夏季必备。还有夏天必不可少的扇子。由此可见古人的夏天一样可以惬意十足,这些夏季必备都能够让古代的人们愉快度过燥热的夏季。

结语

古人的智慧创造使夏天没有了想象中那么可怕。清凉的居室、舒适的穿着,还有数不完的夏季冰品,都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古代生活。过去的他们和现在的人们一样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用自己的发明创造去打造一个使自己舒适的夏天。

参考文献:

1、《东京梦华录》

2、《汉书》

3、《新唐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2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