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告诉我们,要想健康长寿。那么就需要守好三样东西。分别是:
①年过五十,养护体内精气;
②年过六十,养护体内心气;
③年过七十,养护体内气血。
为什么说五十岁养精气?
在《黄帝内经》中有记载:“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
大意是说,一旦到达50岁这一门槛后,眼睛就会不可避免地开始眼花。因为处于此阶段内,肝气变得衰弱。而我们的肝主藏血。一旦肝气衰,就意味着肝血的不足。
在中医看来,精血是互生转化的。因此,隐藏在肝血虚衰的背后,往往还有肾精虚弱这一现象存在。所以《黄帝内经》才告诉我们说,以五十岁眼花为标志,说明此阶段内,我们的肾精也日渐不足了。
而肾精,则是我们周身精气的总源所在。所以一旦眼花,就意味着我们的五脏之精也逐渐不足,五脏之气渐渐衰落。那么此时的身体,就不可避免地进入衰老的大行军队伍中了。因此,年过50以后,就要养护体内精气,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年过50,如何养护精气?
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有主观意识地去顺应五脏的习性和运行规律。就比如说;
①对于心而言,不能过度地思考、不可时常熬夜,尽量保存心情愉悦。
②对于肝而言,少饮酒,少生气,调节情绪。
③对于脾而言,少吃冷饮凉食、少食肥甘厚味,做到饥饱有常、饮食有度。
④对于肾而言,不贪凉,不过劳、不过度耗伤身体。
为什么说六十岁守护心气?
同样的,在《黄帝内经》中有记载:“六十岁,心气始衰,苦悲忧,血气懈堕,故好卧”。
大意是说,一旦进入六十岁的门槛后,心气就逐渐开始变弱了。那么气血自然而然也就开始衰弱了。而此时的人,就喜欢静静地躺着休息。
只有当我们的心脏有力的跳动时,血液才能动力周流全身。而血,能载气;气能帅血前行。因此,血能流到的地方,就是气的所达之处。所以说,当心气衰弱,无法鼓动血液周流的时候,我们的气也就会出现停滞。
因此,年过六十以后,气就会明显地感觉到衰减。而最突出的表现可能就是,越来越频繁地感觉全身乏力。同时,还可能会伴有冠心病的出现。那么此时,就需要守好体内这一点残气了。
年过60,如何养护心气?
追根溯源,我们还需要健脾养心。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心,为行血的动力之源。只有把两者都兼顾上,做到养血行血,再以血载气,以气帅血行,才能让身体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中。
对于养脾来说,就可以揉按足三里和气海穴来补气。
对于养心来说,就可以揉按心俞穴和膈俞穴来补血。
为什么说七十岁守护气血?
同样是《黄帝内经》中记载,古稀之年“脾气虚,皮肤枯”。
大意是说,我们的皮肤离不开血的濡养。要是血不养肤,那么皮肤就容易枯黄,有皱纹,长斑点等。而脾又为气血生化之源。因此,当脾气虚的时候,血就会生化乏源。所以,皮肤才会显露枯槁之色。
要是从这个角度观察,年过七十的人,脾气会明显地出现衰微之象。那么此时的人,会比任何时候都容易出现由血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就比如,年过70以后,心脑血管病会逐渐增多,甚至恶化。这所表现的就是,脾的生血、脾的统血,以及气帅血行的功能减弱的表现。
而老辈人常说的,“天命以后所经历的两道坎儿”,基本也和脾无法生化气血有一定的关系。这个时候的人,容易血栓,容易血虚,还容易气血两虚。而身体的衰老基本是肉眼可见的。那么此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守好体内仅剩的一点残血了。
气血要如何守呢?
简单来说就是健脾。而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揉按足三里、脾俞穴和心俞穴。这是调治心脾两虚的重要穴位。
此外,也有一些安全、便捷的外用之法。就比如说,南怀瑾老先生的一则温阳健脾的验方——脐疗法。
方法特别的简单,原方只需要准备花椒、桂圆肉、艾绒。经过同仁堂加味以后,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入了养血安神的酸枣仁,以及滋养肝肾,益精养血的枸杞。将其一同捣碎后,揉制成丸。睡觉前,贴一粒在肚脐处就可以了。这样就可以健脾温中,升举脾胃阳气,从而恢复脾胃的健运之能。
而在肚脐处外用,是因为肚脐处有很好的吸收和传导之能。很小的时候,就是通过这个地方,从母亲那里获取营养的。因此,中医也将此处亲切地称为“十二经络之根、呼吸之门”。
总的来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只需准备艾绒、桂圆肉、花椒、枸杞和酸枣仁就能在家中自行做出,要是不想自己制作,也可以使用成品的肚脐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