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是如何过夏天的天眼新闻

唐代大明宫自雨亭复原图

竹夫人

瓷枕

隔汗衣

《槐阴消夏图》

我国最早的“冰箱”曾侯乙铜冰鉴

天气渐热,动不动就惹来湿身之祸。然而,没有空调,没有WiFi,古人又是怎么度过炎炎夏日的呢?殊不知为了消暑纳凉,老祖宗们的脑洞可大着呢!

酷热难耐“隔汗衣”来了

纱是古人夏季必备的高级衣料。小满至芒种前后,气温渐升,人们开始使用绞经有孔的丝绸单罗、纱衣类,结构稳定但又有良好的透气性。

中国人很早就生产出“至轻至薄”的纱类,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代素纱衣,重量不到一两。

北齐的学士在炎热的夏天工作时,穿的是透明纱衣。唐代周昉画的《簪花仕女图》中,仕女们同样都穿着纱衣和抹胸装,清凉又不失端庄。花蕊夫人也在《宫词》中写过“薄罗衫子透肌肤”。

纱的种类很多,清代贵族讲究在过了小满后按照节令以实地纱、芝地纱、亮地纱这三类依次更换。

进入农历六月最酷暑时,人们就换上“葛纱”,到了“葛衣期”。葛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纤维可用以织纱,是最清透凉爽的材料。自先秦时代开始中国人就开始依靠葛布度夏,“葛”几乎成为夏服的代名词,千百年来的中国先民,他们认为一件葛衣便可度夏。

对普通百姓来说,日常生活劳作,在炎夏时的穿着就随意简单多了。可以不穿外衣袍衫,只穿短衣、短袖,甚至只穿轻薄的贴身汗衫、背心。下身穿单裤,劳动时可以直接把上衣脱去扎在腰间,不穿靴袜而仅着麻线鞋、凉鞋方便行走。在《清明上河图》中便可以看到不少只穿背心的百姓,其实与今日并没有多少不同。

遇上酷热难耐的时候,人们发明了外衣里先贴身穿一件用细小单枝竹管串接成网状的竹衣,让外衣跟身体隔开,方便排汗,俗称“隔汗衣”。

当然说到凉快,终级的还是露肤,《槐阴消夏图》描绘的是九百多年前的某个夏天,天气格外的热,隔壁大叔在槐树荫下放了张床,亮出肚皮,开始“葛优躺”,真是好不惬意。

夏天就是要吃冰才过瘾

古人们对冷饮的追求其实非常早。

早在周代古人就开始用冰窖储藏冰块,《周礼》有云:“冬季取冰,藏之凌阴,为消暑之用。”凌阴就是冰窖,专门设有掌管冰的官吏——凌人,这种深挖窖广藏冰的习俗一直延续到明清。冰块既可以置于屋内降温,也可用于饮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便发明了冰鉴(hàn),它分为内外两层,用铜制成,外层放冰(冰采于冬季,储藏在冰窖中),内层用于冰镇蔬果,相当于一台简易的冰箱,合上盖子,不多时“冷饮”就可制成。

春秋末期的诸侯喜爱在宴席上饮冰镇米酒。屈原在《楚辞·招魂》中称:“挫糟冻饮,酌清凉兮。”试想,烈日当头,喝上一大口冰酒,一定很清爽畅快。

唐代发展出了“冰商”,冬日采冰,夏日叫卖;文人士大夫还自己动手制作冰食,杜甫有诗云:“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当时还在木桶里放上冰,撒上盐以降低冰的融点,再将盛有蔗糖水的小铁盒排列在桶中,插入小木棍,过一会儿,就冻成了冰棍。

宋代冷饮更加琳琅满目,北宋有了冷饮店。《东京梦华录》记载的解暑冷食品有“冰雪冷元子”“水晶皂儿”“沙糖绿豆”“黄冷团子”“冰雪凉水荔枝膏”等等。杨万里喝完“冷饮”作诗一首: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消。

元代蒙古王公贵族开始享用“奶冰”,在冰中加蜜糖、珍珠粉以及牛奶,做出冰酪,是今天“冰淇淋”的雏形。

明清时期盛夏时节有很多小贩挑着担子沿街售卖冰镇“凉水”。“凉水”有的还加入了杨梅、桃子,俗称“冰杨梅”“冰桃子”。当时还有一种“冰碗”,用鲜藕、杏仁、莲子、鲜果、白糖等制成,放入冰块,吃起来绝对爽口。晚清时人们就用碳酸气及酒石酸或枸橼酸加糖与其他果汁做出汽水。

不要以为没有电古人就没有空调

俗话说“好汉不挣六月钱。”伏天那么热,古人也会减少工作量躲在家里当死宅。

一般人家,都会人手备把扇子扇扇凉,又或者抱个“竹夫人”。“净君扫浮尘,凉友招清风。”凉友,是扇子的雅号,由称呼便可看出古人对扇子的情有独钟。古代扇子多是用竹编成的,随手拿来,一摇生风,让人清凉舒爽。汉代,曾有一种名叫“叶轮拨风”的大型纳凉器具横空出世,在一个轴上装上扇叶,轴心上拴绳索,仆人拉动轴心上的绳索,扇叶被带动旋转产生一股股凉风。东晋葛洪《西京杂记》中记载:“长安巧匠丁缓作七轮扇,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可见其纳凉效果非常好。

除了扇子外,另有一种延用至今的纳凉用品——凉席。在古代,凉席又称“夏簟”或“凉簟”。簟是一种竹制的席,亦指用细芦苇编织的席。古时候的席和簟有很大区别:席子性温,为冬天使用;而簟性凉,为夏天使用。三国时期东吴的张纯在其《席赋》中所说的“席以冬设,簟为夏施”就是这个意思。夏簟祛暑降温、凉爽宜人,在宋元时更受欢迎,这之后人们干脆将夏簟直接称为“凉簟”,编织精美的“凉簟”甚至被称为“玉簟”。

古人消暑,睡觉时还用瓷枕。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醉花阴》中云:“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其中的“玉枕”,就是一种青白釉瓷枕,它是古人夏日消暑的必备之物。这种瓷枕中空,下端有孔可以透气,表面施有一层釉,炎热的夏天枕在上面非常凉快。金代戏曲作家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便是对瓷枕的赞美。

“竹夫人”也是古代夏季的一种消暑用具,用打磨光滑的竹条编成圆柱形,中间通空,四周有许多洞孔,根据“弄堂穿风”的原理,供人取凉。《红楼梦》中薛宝钗出了一个谜语:“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谜底即是“竹夫人”。因为整体都是镂空编制的,天气热时放置在床上抱着入眠清凉惬意。

除了扇子、竹夫人、瓷枕这些小玩意儿,古人避暑还有“空调房”。

唐朝时出现了一种供人消暑的凉屋。民间的能工巧匠设计出一种木制器具,可引水上屋、喷淋房顶,再采用水循环的方法驱动扇轮摇转,将水中凉气缓缓送入屋中,冷气袭人。唐代诗人张仲素《宫中乐》诗云:“江果瑶池实,金盘露井冰。甘泉将避暑,台殿晓光凝。”说的就是这种利用水循环建成的水殿,既绿色又环保。到了宋代,这种设备造得比唐朝更加豪华,不但以风轮送冷水凉气,而且还在蓄水池上和大厅四周摆设各种花卉,使冷风带香,芬芳满室,其冷风效果之好,已使人感到寒冷不堪。

明清时人们爱在家里凿几个井,然后用些中间带有洞洞的板盖起来,这就是房间里冷气的来源。明代文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对当时独特的消暑建筑也有描述:“霍都别墅,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汩汩井水,升腾潺潺凉气,确实是舒爽至极。

哪儿凉快呆哪里

古人还有最后一招,哪里凉快呆哪里!

古代的皇帝就是经常这么办的。比如汉武帝曾避暑甘泉宫,唐太宗也曾避暑九成宫,清帝更筑有规模宏大的承德避暑山庄。

这些避暑之地的选址,都是依山傍水的好地方,想不凉快都难。

一到夏日,不单是皇帝,很多有钱又很闲的人也会跑到深山中避暑。比如说白居易,就很会挑地方:“何处堪避暑?林间背日楼。何处好追凉?池上随风舟。日高饥始食,食竟饱还游。游罢睡一觉,觉来茶一瓯。眼明见青山,耳醒闻碧流。脱袜闲濯足,解巾快搔头。”

最佳的避暑胜地一定要有山有水有树,在山庄里吃饱了就睡,睡醒了就喝杯茶,真的好舒服。

来源燕赵都市报

编辑周章龙

编审王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4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