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住哪里?”
“简易啊。”
“简易?简易是什么地方?”
“……汉西一路那边。”
“哦~我知道那里!”
在武汉,有多少老硚口区的人还记得『简易』这个地方?
过了宗关,未到古田,便是简易。
年7月29日,武汉地铁1号线二期正式运营通车的第一天,目的地为简易的乘客在售票机前无从下手,因为他们在购票屏幕上根本找不到相对应的站点。
当地铁列车离开宗关站后,很快便抵达了简易,但地铁广播报站语音说的却是“汉西一路站到了”。目的地为简易的乘客本来已经站到了车门前准备下车,却因为这一声播报又不敢下车了,最后在惊讶和犹疑中坐过了站。
直到地铁驶入了下一站古田四路,他们才终于恍然大悟——地铁居然把简易路叫作了汉西一路站??!
八年过去,到了今天,来武汉定居了多年的新武汉人、慢慢长大的又一代小孩子们,他们当中很少再有人知道“简易”这个地名,偶尔提起这片区域时也只会说“汉西一路”。而一开始不适应“被改名”的老简易人,也慢慢不得不去接受这个“新名称”。
于是简易,便留在了20世纪。
▼
过了宗关,未到古田,中间还有一片区域,在年时被十三冶金建设公司选用,修建了大规模的职工住宅。渐渐的居民多起来,这里便形成了最初的街道。
又因为旧时代的工厂职工宿舍修得十分简陋,建筑多为简易的平房,久而久之周围的人便将“简易”作为这片简易房区域的代称。天长日久,那批最初的简易平房渐渐消失,区域的行政名却真的成了“简易路”,这一地名至今已经整整用了64年。
虽然“简易”作为地名,本就带了三分昭然若揭的贬义,“简易的平房”言下之意便是居住条件简陋的平民区。但其实后来的简易只是延续了地名,却并没有延续这份建国初期人民的穷苦,反而发展得还不错。
上世纪最后二三十年里,简易仍然是人口密集的居民区,但房子早就不是简易的平房,而是武汉最早批的小楼房之一。
从解放大道马路的两侧开始,南面从简易外贸宿舍一直到沿河大道,北面一直到后面邻接汉西,都是鳞次栉比的七八层高小楼房,在上世纪的武汉绝对算得上是不错的居住条件。
对比近处与简易相邻的宗关和古田便可知道。
简易往东下去,是地理位置更接近市中心的宗关地带,在上世纪的同一时期,区域内还是大面积的汽配厂职工平房,以及后面私房平房杂乱交错的新合村。汽配厂的职工平房在21世纪初期才慢慢改建出一批小楼房,而新合村至今仍是私房,只是更加的杂乱破败,渐渐几乎已经成了城中村。
简易往西上去,是更偏远一些的古田,在上世纪的同一时期,居民区域仍是以著名的万人宿舍为主。而这万人宿舍还是建国初期的建筑,是工厂专门为职工修建的简陋红砖房,居住条件可想而知,一直到了近两年才慢慢围拆。
相比之下,七八十年代的简易,便显得颇为摩登了。
崭新的新式小楼房,足足七八层高,每层楼梯间都设有垃圾通道,家家户户都根据那个时代的审美,将房子精美的装修了一番——锃亮的铝框滑轮窗户镶嵌着彩色玻璃、坠地的绒布窗帘、花纹繁复的瓷砖、外皮薄软的木质地板、卧室门口挂着窸窸窣窣的木质珠帘、门顶上还专门设有通风透气的小门窗、小门窗上贴着透明的玻璃彩纸装饰、刷了漆的木质大门外面复又装了一层防盗门……
到了90年代初期,简易小楼房外层的墙壁上,家家户户的窗户、阳台下面开始出现各式各样方块形状的空调外机,楼下宿舍院子里停了越来越多的桑塔纳、面包车……而这时,大部分的武汉老百姓,仍然在以竹床纳凉,自行车代步。
在武汉那个许多人都还住在水泥地平房的时代,简易小楼房里种种新式现代化的生活,着实令人艳羡。
但这一切的欣欣向荣,都在上世纪90年代过后便戛然而止。简易并没有随着时间一起跨进21世纪,而是与这片老居民区一起慢慢开始消沉,留在了上一代简易人关于20世纪的美好记忆里。
▼
从前,简易的热闹从每天都堵得水泄不通的水厂客运站开始。
大大小小的长途客运汽车争先恐后地胡乱穿插停靠,举着写了白底红字地名纸牌的票贩此起彼伏地叫卖,小旅馆、黑车、饭馆的商贩也混迹在其中拉客……这鱼龙混杂的一切从简易路的路口漫出来,一直到了隔壁宗关那边七层楼宵夜大排档的街上。
这座导致附近解放大道地段长期堵车的水厂客运站,从年底开始关闭,今年年初已经彻底停运了。如今简易这处当初最热闹的入口,已经全部打围,里面拆得空空荡荡,街上变得很冷清。
顺着这处入口往里走,曾经热闹又脏乱的菜市场已经不见踪影,那些当初违规摆摊躲城管的菜贩也不来了。
如今正是下班买菜的高峰时间,但街上却不复从前的嘈杂热闹,这条街上再也见不到男女老少手里都提了装着各种蔬菜果肉的红蓝塑料袋,擦肩接踵地在菜贩间来往讲价的混乱景象。
当初来这里买菜的居民,大多住在旁边的简易宿舍里。
简易宿舍的社区很大,一直延展到几乎接近沿江大道上。社区里很深,各种小道交错复杂,但随便怎么走总能走出去,只是路途与时间长短的区别,不用担心会迷路。因为这里没有那么多讲究,一切以居民的便利为主,住过这里的人都会有这种熟悉的安全感。
印象深刻的是以前每年夏天一到,住在周围四面八方的人,傍晚都会早早吃完饭,趁着天还没黑,和家人或者好朋友一起,拿着游泳圈或者汽车车胎,穿过简易的这些居民区里的各种小街小巷,只要保持方向一直往前笔直走,一定会走到沿江大道,上了堤,下河里去游泳戏水。
图片来自网络
简易宿舍社区里多为八层楼的老楼房,纯靠一双腿爬,日日都要路过别人家门口,所以整栋楼每户人家都互相认识。
一楼的今天在煨藕汤,三楼的买毛豆在门口剥豆米,五楼的家里来了客人十分喧闹,七楼的又把家里的音响打开唱卡拉OK了……眼观耳闻是没办法控制的,迎头碰面也不能不打招呼寒暄几句,所以邻里关系都很亲密。
过了二十多年,现在的简易社区楼房看起来已经很旧了,仍然居住在此的居民大多数是老人,社区里变得非常静谧。
从前的简易社区却是非常热闹的,当时因为居民很多,日子久了,社区里便就催生出了许多小店,只做街坊生意。冷饮副食店、棋牌室、过早宵夜摊子、傍晚出摊给小孩子解嘴馋的油炸小吃、用老式的缝纫机做些缝缝补补的小裁缝店、供各个年龄人群租借的书屋、影碟店……
如今的简易社区里,仍然还有一些这样的小店,但数量少了许多,当然也不是以前那批店主了。
21世纪到来后,武汉开始流行小区式的新楼房。
桂苑西村小区是简易宿舍旁边最早修建的新式小区,刚刚建好交房时崭新而气派。也正是因为它的出现,让简易社区第一次显现出了落后这个时代的破旧。
不过,如今的桂苑西村小区也在时光的冲刷中,不可避免的变得老旧过时。
桂苑西村正对面,从前是简易宿舍宵夜的聚集地,曾经有几家很好吃的烧烤和大排档在此经营了很多年,许多居民搬家以后还特地跑来吃。可惜如今几乎完全消失了,已经搬家离开的老简易人似乎从此也再找不到理由偶尔回来看看。
一直往后走到沿河大道边,可以看见一幢幢高耸而起的高楼小区,这又是符合如今时代流行的新式小区。不知道要过多少年,它们也会重新变得老旧。
绕着简易宿舍的社区逛一圈,最后走出去仍然是在解放大道的人行道,只不过已经从刚刚水厂客运站的那一头,穿梭到了简易外贸宿舍这一头。
简易外贸宿舍也是职工宿舍,但建成的年代更近,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新式楼房,紧临着解放大道地段也好,所以当初刚刚建成分发给外贸职工住进去时,非常惹人羡慕。
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当初令人眼红崭新的外贸宿舍已经破败得面目全非。如今外墙崭新的油漆,还是因为几个月前为了整顿市容迎接军运会,政府派工程队来粉刷的。只不过四十多年风霜雨雪的痕迹,再鲜艳的油漆也掩盖不住了。
曾经效益非常好的外贸公司,也早就在上世纪结束前结束。
外贸宿舍里住在一起的老同事们,从前冬天总在外贸宿舍的门房里围着碳炉一起烤橘子咵天,夏天在外贸宿舍门口副食摊的太阳伞下坐着纳凉谈家常,那时的日子过得恣意安稳。
后来这群人却不得不在时代变革的洪流里各谋出路,聚在一起的机会变少,离开的人却越来越多,到了如今还住在这里的老外贸人已经所剩无多。
外贸宿舍出去,沿着人行道往西走,是博学仕府和汉水熙园,在21世纪刚刚到来不久时修建落成的两座新式小区,当年它们的出现,为简易带来了一大批除了厂职工以外的新简易人。
在这两座小区之前,这两块土地上是修的什么房子、又住过谁,大部分人已经根本记不起来了。而曾经崭新气派的博学仕府和汉水熙园,也终究显现出了些许老旧的年代感。
夹在两者中间的韩家墩小学倒还是欣欣向荣的样子,经历了无数次的修葺与改造后,几十年过去反而更漂亮了。
外贸宿舍外沿着人行道往东边走,本应该是简易集贸市场的入口。这所菜场便是刚刚简易宿舍靠近水厂客运站的那所菜场,从这里的入口一直走到头,便是简易宿舍那头的菜场入口。
不过这里的简易集贸市场已经被拆迁到了马路对面,在四中侧门的马路对面。一截短短的扶手电梯上去,二楼才是别有洞天的新简易菜市场。
不仅是菜市场,从菜市场的原址开始,一直到水厂客运站,这条街上沿着解放大道的一整片房子都被打围,拆成了空地和废墟。
人们如今只依稀记得这条街上曾经也是热闹的各种商店,但至于具体是有哪些店,很难再一一想起来。
马路对面属于简易的区域没有南面的范围大,往后走不了多久便是汉西了。本就不算大的居民区,近些年来也大部分被拆迁,地方都挪给了武汉四中扩建。
如今的四中大到几乎盘踞了整个北面的简易,修得非常气派漂亮,对于一个高中而言,这样的硬件设施放眼全中国也是屈指可数的。
可惜简易马路两边的人行道这么多年来一直修整不断,简易车站前移后挪了无数次,总没有一个定点。即使曾经开到人行道上扰乱秩序的“夺命小黄巴”已经在江湖上销声匿迹多年,这里仍然还是很混乱,一直在变动,四中门口的各种充满回忆的老店也几乎所剩无几。
至此,便算是基本上绕着简易走完了一圈。
如今的简易,与从前相比发生了改变的地方,是令人唏嘘感叹的。而仍然保留着从前模样的地方,又更加令人触目惊心,因为它们几十年后并没有一层不变的保持原样,而是衰败成与我们美好记忆中判若两人的样子。
但凡是住过这里的简易人,怎么会又不感到伤感呢?
岁月变更中,老区域的衰败与遗忘、更新与迭代,在飞速发展中的武汉本是常见的事情,但比起其他同样渐渐被时代淘汰的老区域,简易令人更伤心的是它口口相传了半个多世纪的名字——“简易”也在被慢慢遗忘。
所以,每一个住过简易的人,每当听到有人把这里称为“汉西一路”时,心里可能都会感到有些膈应。我们知道老社区的老旧是不可逆的,区域的发展是必然的,但我们每个简易人都希望通过一声熟悉的地名找到一丝曾经的亲切感。
离开简易已经快20年了,但平时和亲朋好友交流的言语里但凡提到这个地方,我们都只会说“简易”,似乎大家都不约而同的在故意回避“汉西一路”。除非遇到了对这个区域不熟悉的人,才会为了便于对方理解不得已说“汉西一路”。
“简易”这个名字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汉西一路”也并不是不好听。
过了宗关,未至古田,中间的这片区域在武汉的新时代里沉浮数十载,从热闹到沉寂。它需要一个有尊严的结局,也需要一个崭新的好开始。但无论是结束之前,还是开始之后,我都还是只想喊它一声“简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