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过后,下一个节气就是小暑了,如果说夏至是盛夏伊始,那么小暑可就是仲夏中气了,小暑只是小热,而到了下一个节气大暑,那就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节了,那时大地像蒸笼,热的人们喘不过气,可是小暑与大暑之间也是“入伏”的时间,伏天高温潮湿,天气闷热,让人心烦气躁,加上蚊虫猖獗,更是苦恼不堪,那传统民间三伏天怎么计算的?今年又是哪一天入伏呢?伏天又要注意啥?
提起三伏天的计算,我们先看一下三伏天的由来,它源于秦汉时盛行“五行相生相克”说法,古人认为夏季五行属火,而庚五行属金,火克金,所以到了庚日,金必伏藏,“伏”就是隐藏的意思,三伏天气温炎热,空气潮湿,人们纷纷休养生息,暂时搁置田间劳作,而皇帝也会到各地的避暑山庄乘凉,其实就是“伏”。
传统三伏天的计算方式是古代的天干地支法,民俗“夏至三庚数头伏”,“庚”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中第七个数字,十天干的产生与太阳出没有关,太阳影响万物生长,“庚”的意思就是万物收敛有实,“庚日”每10天重复出现,由于一年12个月,阳历或天,阴历或天,均不是10的整数倍,由此每月“庚日”不固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同。
按照俗语“夏至三庚数头伏”,意思就是夏至起的第三个庚日便是“入伏”的日子,传统约定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就是“末伏”的起始日子,今年夏至是阳历6月21日,恰巧这天也是庚日,2个庚日就是20天,所以今年“头伏”是7月11日,今年“立秋”是8月7日,而8月9日就是庚日,所以末伏的时间是8月9日到8月19日,过了8月19日后就是“断伏”了,所以今年伏天一共40天。
伏天气候炎热,潮湿闷热,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也是六邪旺盛之时,三伏里“六邪”是风、寒、暑、湿、燥、火,也被古人称为六气,当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它们就会乘虚而入,导致人体生病,“六气”就变成“六邪”,所以在伏天除了保持正常的作息习惯,多吃清淡食物外,还要注意以下内容。
一、不要贪凉
伏天气温闷热,人们即便躲在树荫下,也是汗水直流,那种热从脚到头,简直是摁在蒸笼里煮,空调及冷饮成了夏天“救命”的法宝,但是不能一身大汗直接冲进空调房或者量饮食冷饮,人体突遭寒冷,会伤及脾胃,尤其那些想减肥的人,更不可夏天大量饮食冷饮,不然只会适得其反。
二、不可冲冷水澡
炎热的夏天,全身热的冒火,而且汗流浃背,冲澡可以快速降低体温,同时神清气爽,但是不可冲凉水澡,人体温度高时,突然遇到冷水,促使血压升高,对一些本身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就是一道催命符,很容易发生意外。
三、不可玩水
有人说伏天这么热,不让碰水这不是可笑吗?正常的冲凉当然是可以的,星哥在这里说的是不要让家中的小独自戏水,尤其农村小河是孩子们的夏天的天堂,可是那些不明水域存在各种危险,每年溺亡事件比比皆是,所以要看管好自家的小孩,以防万一。
综上,传统三伏天的计算方法是依据天干地支纪日法,有俗语“夏至三庚数头伏”而定,今年入伏的日期是7月11日,伏天气候炎热,一定要注意饮食清淡、不要熬夜,更不要贪凉、冲冷水澡及玩水,希望伏天早点过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