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淇淋,花样繁多,虽然口味千变万化,但基本成分无非是冰、奶、糖这三种。也正是因这三种基础要素在世界各国的食品发展史上都比较常见,所以就导致了世界范围内关于冰淇淋起源的不同说法。比如有罗马皇帝尼禄发明说、波斯皇帝发明说、亚历山大大帝发明说、意大利人发明说等等。
然而,其实早在千年前的唐朝,我们的就开始吃这种奶油、糖霜和碎冰的混合物,而且吃的优雅、有格调。
大唐盛世下的“酥山”
吃冰激凌的历史唐代记载最多,那时不叫冰激凌,叫『酥山』
在唐章怀太子墓“仕女图”
和唐代壁画“野宴图”中
就出现了“酥山”这一美食
图中的6位人物
有两位都捧着“酥山”
根据文献记载,酥山最底层应该是冰,上面覆盖着奶油、酥油,而所谓“酥”,是一种乳制品,与我们今天的奶油、黄油大致接近,从北方游牧民族传入中原,在当时,“酥”被认为不仅滋味美妙,营养价值也极高。
酥山一般是先将“酥”加热到近乎融化的状态,拌入蔗浆或蜂蜜,在盘子上滴淋成山峦的形状,放到冰窖里冷冻,定型后晶莹剔透,巍峨多姿。雅致一点的还会在盘边饰以彩树假花,远看很真像一座洁白瑰丽的雪山。酥山在吃的时候入口即化、甜糯滑腻,和如今的冰淇淋十分形似。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酥山在宴会上都代表着一种格调和档次,除了白色的“酥山”,后来还出现了“贵妃红”或“眉黛青”染出来的红色或绿色的“酥山”。
宋朝的一家冷饮店
冷饮在宋代发展得很快,而且种类繁多,还出现了『冷饮专卖店』
杨万里诗曰:“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北宋首都开封,一到农历六月份,街道两旁摆满了冷饮摊,冷饮摊上撑着青布大伞,伞底下摆着红木桌椅,等着顾客买冷饮吃。
当时,南宋临安(今杭州)街上卖的有“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等。所谓“雪泡”,就是冰镇,“雪泡豆儿水”就是冰镇绿豆汤,“雪泡梅花酒”就是指冰镇梅花酒。北宋汴京(今开封)的冰店里还有“冰糖冰雪冰元子”出售。《东京梦华录》中也曾记载:“有冰雪甘草汤、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凉水荔枝膏等”
元朝已现“冰沙”原型
元代以后,冷饮有了新的突破『奶冰』
元时的商人,先是在冰中加上蜜糖和珍珠粉。后来,又在冰中加入了果酱和牛奶。如此配方,已与现代的冰淇淋十分相似。马可·波罗在《东方见闻》一书中有说:“东方的黄金国里,居民们喜欢吃奶冰。”
所谓奶冰就是元朝人做出来的冰淇淋,元人将平常食用的果酱和牛奶混入其中,这样凝成的冰像沙泥一样,比冰块要柔软很多,入口即化。后来马可·波罗离开中国时,把冰淇淋的制作方法带回意大利,后又传到法国和英国。后来意大利又有一个叫夏尔信的人,在马可·波罗带回的配方中加入了橘子汁、柠檬汁等,被称为“夏尔信”饮料,大受欢迎。
清末的水乌他与冰激凌
到了明清时期,冰镇饮食已经充斥寻常巷陌,花样也更为繁多,其中水乌他就是由宫廷传入民间的一种风味小吃。传说是清末御膳房奶制品的师傅在东安市场的丰盛公奶酪店里出售,很受当时的人欢迎。
水乌他系满语(一说是蒙语)是奶为主料的奶制品。色泽如雪,冷若冰霜,香浓醇正。《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水乌他,以酥酪合糖为之,于天气极寒时,乘夜造出,洁白如霜,食之口中有如嚼雪,真北方之奇味也,其制有梅花、方胜诸式,以匣盛之,现在看来,也算与今日冰淇淋有异曲同工之妙。
国人对现代“冰淇淋”真正产生认知也是在清末,李鸿章在访问美国期间,在国务卿福斯特所设的晚宴上,确实是吃过冰淇淋的。
年,关于冰淇淋的中文记录出现,当时,19岁的京师同文馆学生张德彝奉清政府之命前往欧洲。在一路向西的途中,张德彝在轮船上首次接触到了一种奇异的食物,它由鸡蛋、牛奶、红酒、白糖等物调和成冰而食。经过几次品尝后他发现,这种食物因为“制法不一,味亦各异”。随后,张德彝把这种食物的名字写进了他的《航海述奇》,他说这东西叫做“冰积凌”。
此后,冰淇淋及其制作方法辗转登陆中国,在晚清的社会变迁中,通过通商口岸,在各大城市开始了自己的传播过程。几乎与此同时,在清末问世的一些小说和书籍中,冰淇淋也已作为一种相对常见的冷饮出现。年,中国第一本西餐烹饪书《造洋饭书》里面详细记载了几款冰淇淋的制作方法。至此,我们所熟悉的冰淇淋雪糕和冰棒,才逐步走上大街小巷,在城市民众间推广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