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个事没空调的时候,人们是怎么活的河南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 http://www.wzqsyl.com/m/

夏天,绕不过的话题就是“热热热”。

但今年特别热—

没有空调WIFI西瓜

难以续命

城市里的现代人尚有空调“保命”

那古代人要如何活下来?

01

古代人的“空调房”

古人们从很早就开始通过建筑设计来降温了。

在最近的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中,四字弟弟易烊千玺演的李必,凭着一处奢华的自雨亭,揪出了蚍蜉组织幕后的老板。

自雨亭,简单来说,就是用一个类似水车的装置,把冰凉的水引到屋顶,然后水沿着屋檐流下来,形成一道道水帘,让屋子里凉快起来,堪称“透气空调房”,豪华程度令人咂舌!

在遥远的古代,当然没有空调、风扇、电冰箱这些设备,所以古人们就想到改造居住环境,建造一个类似“空调房”的空间来避暑,人称“夏房”。

房屋多设置在通风背阴处,周围又会种植很多大树,因此天气再热,也能感受到清凉。

02

热了就来“冷饮一条街”

将新鲜的瓜果放在冰水里,是流传至今的消暑妙计。古人会将水果放到水井内冰着,等想吃时再取出,“浮瓜沉李”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除了冰一下,古人还很有前瞻意识,在冬天就把冰收集并贮藏在冰窖中,供夏天取出消暑。

汴梁街头的冷饮摊,顾客正在摊前喝冷饮(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来源: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网站

事实上,唐宋时代,特别是宋代,皇家和民间的藏冰活动都极具规模,夏天可以有大量的冰从冰窖中拿出来食用,民间的冰买卖更是活跃,也促进了冰食的发展和普及。

唐宋人吃冰消暑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冰雪化成的凉水,即冷饮;一种是敲成小块的冰块或未化的雪,这就是冰食了。

汴梁街头的另一处冷饮摊,青伞下挂有“饮子”字样的招牌。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网站

“绿豆、冰雪甘草凉水”“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凉水荔枝膏”等,都是当时大宋冷饮店的招牌冷饮。

在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也可以看到,汴梁街头的冷饮摊,往往会在青伞下高挂“香饮子”或“饮子”字样的招牌,顾客在摊前喝冷饮,好不痛快。

03

古代的“冰箱”和“中央空调”

古代的“冰箱”“空调”你见过吗?别惊讶,古人的智慧远超我们的想象。

早在周朝,人们就发明了“冰箱”,即冰鉴,有里外两层,外层放冰,里层用来冰镇瓜果饮料,有的时候还会在外壳上开几个孔,往外排冷气,成了“冰箱空调一体机”。

清代柏木冰箱。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网站

地井,是古人家中的“中央空调系统”,在房间的地上凿洞,地底下相对恒温,冬暖夏凉,夏天就会排出地底的凉气。

在河南的新郑郑韩故城遗址中,曾发现过古代“冰箱”,这是一处大型的地下冷藏遗址,又称冷藏室。

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蔡全法介绍,郑韩故城西城阁老坟村东北的宫城区内,发掘出了战国时期的韩国“冰箱”,这是在一建筑物内构筑的地下冷藏设施。

郑韩故城地下冷藏遗址(新郑市文化旅游局文物科供图)

冷藏室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筑有南高北低的13级的阶梯过道,室底平坦而规整,内贴花纹方砖,非常奢华,室内面积21.24平方米。

在冷藏室底部东侧,南北排列挖筑有5眼竖井式冷藏井窖,井窖深约2.5米,井窖内还发现有猪、牛、羊、鸡、鹿等动物骨骼。

蔡全法说,这里是当时王公贵族专门冷藏食品的地下室,也是先秦以前发现的最大的一座地下冷藏室。

04

用吟诗作对代替“微博吐槽”

烈日当空,盛夏难熬,现代人要发微博、发朋友圈“吐槽”,古人亦有此需求,而且会运用各种修辞,对酷暑进行全方位“暴力吐槽”。

在唐代王维眼中,夏天的酷热,不止让人难熬,万物皆遭殃,他在《苦热》中写道:“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

这是说赤日炎炎,烈焰充满天地,给人灼热感的云聚拢在一起,形似翻腾的火山,草木全都叶卷枝焦,江河湖泽被蒸腾得滴水全无,失去了全部活力。

你看,天地山川草木河流,被王维说了个遍,似乎这才足以解气。不过南宋陆游更厉害,直接“嘲讽”太阳。

陆游也创作过一首《苦热》,其中写道: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无因羽翮(hé)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zèng)中。

意思是说,屋顶上的瓦,就像火龙身上的鳞甲,拉着太阳的那辆车,怎么一动也不动?诗人如同坐在蒸锅中一样,没有翅膀能像小鸟一样飞到凉快的地方去。

由此可见,古代的夏天也是骄阳似火,天干人燥,写写诗发泄一下燥热的情绪,不失为一种“精神胜利法”。

看完了古代,再想想现在

几十年前

我们的祖辈父辈又是怎么过夏天的呢?

-01-

吃喝篇

西瓜都透着一股热气,那个时候家里没有冰箱。接一盆凉凉的水,把西瓜放里边泡半个钟头。

或者就直接把西瓜放进水井里冰镇,这就是“天然的冰箱”~午觉睡醒之后来上一块,爽!

冰棍儿都是推在小车上卖的,街道边口吆喝一声,一群孩子呼拥而上,一毛钱一根。

还有几毛钱一瓶的橘子汁儿,喝完以后瓶子还要还给小卖部。

后来有了一毛钱一袋儿的冰水儿!一时间风靡了整个夏天,人手一袋儿!

就连逢年过节,一瓶健力宝,就可以高兴很久。

-02-

乘凉篇

姥姥手里的蒲扇就是最好的驱蚊水,伴随着阵阵凉意,孩子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如果还是被蚊子咬了,还有水仙牌风油精,绿绿的小瓶子,只要闻一下,瞌睡就一扫而光。

有时候搬着凳子在大门口写作业,奶奶和弟弟坐在旁边扇着蒲扇。

那时候没有空调,还总是停电,于是就去大街上打地铺,一家老小都坐在席子上。

那台放在桌子上的小小的风扇,你还记得不,那种会摇头的座扇很畅销,风力特别强劲。

不记得上面的没关系,那你肯定记得客厅或者堂屋都会装一扇大吊扇,呼呼生风,特别凉快。

白色老头背心+竹子靠椅+纸扇,基本上每个爷爷都有这样一套过夏天的配置。

一天的太阳暴晒,自来水管里流出来的都是热水,傍晚冲个凉正好。

洗完澡擦干水,还会擦上一层薄薄的爽身粉,免得长痱子。

-03-

玩乐篇

下午的时候和小伙伴,找个阴凉地跳跳皮筋打打鸟,装一口袋玻璃球,和大家趴在地上大干一场。

有时也会绑上自制小吊床,美美哒睡一觉。

不管什么年代,好像小时候都少不了这项,天气再热,都乐意和小伙伴们结伴去捉蝉。捉完了回去烤着吃,那肉叫一个香啊。

-04-

生活篇

满心期待地打开电视,却发现今天是星期二,停台了。

晚上,偶尔遇上谁家婚丧嫁娶,还会放场电影。什么《地道战》,《地雷战》诸如此类。

街坊邻居找个有树荫的巷子口,吹着若有似无的风,谈天说地好不热闹。

或者下上几盘象棋,打发漫长的下午时光。

每个小女孩的童年都有几双这样的塑料凉鞋,五颜六色,好看又便宜。

今天,空调已经走进千家万户

成了我们生活中的标配

在自然面前,人类似乎永远不甘心认输

再酷热的夏天也可以过得有滋有味

再次感谢我们的再生父母:

射日小能手后裔、空调之父威利斯·开利

还有那些“空调”的发明者们

毕竟没有他们,我们的祖先可能就热死了

你的城市今天几度?

整合自河南商报、大河报等

责编:熊子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4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