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温44没有避暑三件套,古代人怎么活

秋老虎来袭,相信不少朋友和我一样空调、wifi、冰西瓜三件套,往那一躺别说有多得劲了。

结果晚上小区停电,短短几小时,除了分外想念空调我还一直琢磨,如此酷热,古代可没有空调电扇、没有冰箱,还不能露胳膊露腿,那可怎么过夏天?

后来发现,人家没空调WiFi,照样过的有滋有味,不仅如此,古人的脑洞也是大的可以哦~

古代比现在还要热?!来自千年前的肥宅甜品脑洞大开!夏日避暑黑科技抹胸装、半臂服,古代夏服也太美

讲到天热,很多人会说:古代没有汽车,没有沥青马路哪有这么热!

那就真错了。

古代还真就不凉快,不仅不凉快,反而比我们更热!

乾隆八年(公元年)的极端高温天气可不是开玩笑的,号称北京史上最热的夏天,迄今也没有打破记录。

夏五月大热,道路行人多有毙者,京师更甚,浮人在京贸易者亦有热毙者。

保守估计,北京近郊和城内就有人死于炎热。

专家研究换算,年7月20日至25日下午的气温值均高于40℃。其中以7月25日的温度最高,达到了44.4℃。

而天气学家竺可桢在《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就指出,中国气候史上出现过四个“温暖期”

可以明显看到春秋、西汉、唐宋明的气温明显上升

不禁感叹,古人实惨~

这么热热热热热,那他们怎么降温呢?

今天就来扒一扒

早在春秋时期,《楚辞》中就有提到“挫横冻饮,酹清凉些”说的就是冰镇米酒,还有做成的“柘浆”(甘蔗汁)、“瑶浆”(美酒)。

到了汉代,夏天会饮蜜水,在井水中加入蜂蜜的高档饮料(顺便科普一下:古人管热饮叫汤,冷水才叫水)。

在繁荣的大唐盛世,光是大文豪杜甫的诗中就有不少美味吃食

“经齿冷于雪”的凉面

“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的冷饮凉菜

“落刃嚼冰霜,开怀慰枯槁”,引山泉水冰镇的瓜果

宋代《宋人十八学士图轴》,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冰镇桃子

“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的鲫鱼脍、香芹羹

“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无谢玉为缸”的甘蔗汁

还有全国上下都备受推崇的冰淇淋“酥山”——口感醇厚,奶香四溢的羊奶或牛奶发酵而成,底层是爽口的冰,上面覆盖着加热过的香甜奶油和酥油,近乎融化柔软,精致的大唐人还会在上面插上一些花朵作为装饰,外形看上去就像一座山而得名酥“山”。

唐代才子王泠然的《苏合山赋》就为酥山提名:

虽珍膳芳鲜,而苏(酥)山奇绝

右边托盘上的就是酥山哦《仕女图壁画》陕西咸阳章怀太子墓

到了宋朝,冷饮已经不是皇宫贵族才吃的起的了,平常百姓也能在炎炎夏日享受到,集结了老百姓的力量,那夏日饮品更是五花八门。

《东京梦华录》、《梦粱录》、《繁胜录》、《武林旧事》就提到各种盛夏解暑美食:冰雪冷元子、冰雪凉水、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乳糖真雪、白醪凉水、刨冰、雪糕、雪团、雪泡缩脾饮、荔枝膏水沙塘绿豆,流行的刨冰上还会浇上桂花卤、玫瑰卤,有的则直接浇乳糖浆等等。

不仅如此,还有“冰粥”的食品。如名字就很好听的“甘菊冷陶”:先用好米煮成稀粥,然后放进加工过的甘菊作为香料,再“冰镇”一下,就成了夏日人们解暑的美食。

到了元代,冰酪中会加入果浆和牛奶,俗称奶冰。元好问《续夷坚志》载:“冰水冬日结冰,小于芡实、圆结如珠……盛行以蜜水调之,加珍珠粉。”很有点沙冰的味道。据说,为了保守制作冰淇淋工艺的秘密,元世祖还颁布过除王室外禁止制造冰淇淋的命令。(马可波罗在《东方见闻》就有记载,所以说正宗的土耳其冰淇淋还是从咱华夏大国传承出去的哟~)

到了明清,那更是应有尽有了,酸梅汤、玫瑰露、木樨露、凉茶及玫瑰卤子汤等。

《红楼梦》中的木樨露

哇,真是想想都流口水,原来现在人这么会吃,还是遗传了咱老祖宗的呀~

看到这,肯定有小伙伴要问,这么多冷饮冰棍,那古人没有冰箱,哪来的冰?

古人的冰都是前一年冬天存下来的,次年夏天的时候用。

故宫冰窖

就用这个冰窖,也称凌室

古人虽然没有冰箱,却有冰鉴——传说中的冰箱空调一体机

青铜冰鉴

就是它

冰镇水果

但就是只有上流社会才用的起,所以有“长安冰雪,至夏月则价等金璧”的说法。

在冰的挖掘和储存都还很费力的时候朝廷还专设了一个掌冰的职位叫凌人。

到了宋代以后,开凿和藏冰技术突飞猛进,藏冰业也蓬勃发展,甚至出现了冰商,南宋时杭州的富人,在天气炎热的夏季,还会发起向穷人发放冰镇解暑凉水的慈善活动:“富家散暑药冰水”,可见夏冰在宋代已不再是昂贵的物品。

除了吃,当然还有其他有趣的降温方法啦~

作为传承了千年的实在货,扇子那是人手一把必不可少的,品类样式也是很多,例如羽毛扇、蒲扇、雉扇、团扇、折扇、绢宫扇、泥金扇、黑纸扇、檀香扇……视经济情况而定。

良心剧《延禧攻略》一把扇子比空调还贵

如果生在王公贵族,那么恭喜你,还可以感受人工风扇。

再高级点儿的还有自动扇

多叶手摇扇六羽扇叶

还有瓷器玉器所制的凳子、枕头、凉席

九大镇国国宝之一定窑孩儿枕藏于故宫

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说的就是瓷枕,瓷器表面那一层冰凉的釉,炎热的夏天枕在上面,那清凉冰感别提多舒服了。

李清照的《醉花阴》“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里说的玉枕,就是青白釉枕。

当然还有很多避暑家具,除了草席还有象牙席、壬癸席(猪毛席)、紫茭席(茭苇席)、竹方床、藤编凉床等。

再大点儿的,整个房子就是乘凉胜地。

汉朝的清凉殿、唐代的贪凉殿。

贪凉殿概念图

图为贪凉殿,依着太液池而建,水循环带动风车转动,能使得屋内降温。

根据史料记载,唐代时,皇帝在宫廷中建有专供避暑的凉殿,殿中安装了机械传动的制冷设备。这种设备,采用冷水循环的方法,用扇轮转摇,产生风力将冷气送入殿中。于此同时,还利用机械将冷水送向屋顶,任其沿檐直下,形成人造水帘,激起凉气,以达到消暑之目的。

《长安十二时辰》中运水到屋顶的机械水

普通人家就会在自个儿家里打一口深井,在上面方式镂雕的木盘,屋子里自然就凉快了。

在我们的刻板印象中,古人总是保守的,衣服左三层右三层,其实不然,酷暑磨人,古人也有轻便夏装。

《簪花仕女图》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大名鼎鼎的簪花仕女图就展示了当时女子的衣着

以宋朝为原型的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红

初中课本中的素纱禅衣,薄如蝉翼、轻若烟雾,2.6平方米的布料,仅重49克=一颗鸡蛋。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

在开放的大唐盛世,半臂装、抹胸装,大大解放了女性。

《清平乐》

外面穿的就是精美的长褙子,配绣花抹胸和齐腰褶裙,这是宋代常见的搭配。

《歌乐图》

现代的小马甲、半袖、背心也是古代人发明的哟~

清朝的人还会穿隔汗衣,用细小单枝竹管联结而成的网状竹衣,故也称“竹衣马甲”。

清代《燕寝怡情12帧·清内府设色库绢本

南方的百越人遭受太阳的毒打则会穿短衣短裤,而中原汉子甚至还会穿“开裆裤”。

当然,做古人最逍遥的就是随处可躲的避暑胜地

荷塘边

《荷塘消暑图》

芭蕉下

《焦荫纳凉图》

泛舟莲中

《采莲消夏图》

实在不行咱一帖《逃暑帖》山中避暑去也

米芾行书《逃暑帖》纸本现藏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已经被古人的脑洞给折服了吧~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我们都绞尽脑汁的让自己更舒服一点~

除了让身体安然过夏,烦闷的天气也要保持心情舒畅,千万别让心“中暑”,俗话说的好,心静自然凉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33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