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空调电风扇,古人是怎么过夏天的早在周

还没到最热的七月份,现在的天气已经热得快让人受不了了,恨不得一天二十四小时待在房间里吹着空调、喝着冷饮绝对不出去。

那没有空调、没有电风扇也没有冰箱的古代,古人是怎么过夏天的?

虽然古人没有空调和电扇,但是在打造清凉的住所这方面上,很下功夫。

唐朝时,人们发明出了“自雨亭”,亭台楼阁四面环水,水面上放几台大水车模仿降雨,外围还有以水为动力的大型摇扇,将水中的冷气扇向室内。皇宫里的含凉殿、朝中大臣家的自雨亭,用的都是这个原理。

据说唐玄宗在这样的亭子里跟大臣们商讨奏折,有体弱的大臣还给冻感冒了,那这制凉效果可堪比二十四度的空调了。

百姓们没有这般雄厚的财力,但是他们也有妙招。在屋子中间打个洞口小一点的深井,地下的凉气就会从深井里冒出,整个一“天然空调”。

古代虽然没有电风扇,但是在扇子上,古人的精妙构想可一点都不少。

一开始大家都用竹扇或者绢丝材质的扇子,后来又出现了大芭蕉扇,富贵人家可以雇人专门扇扇子的。

之后有了冰块,人们可以在冰块后边扇风,将凉气送过去。

在之后又发明了手摇风扇,前边放置冰块,还可以放鲜花,满室生香。

再后来又出现了一扇门大小的扇子,悬在房梁上,拉动绳子就能让扇子缓缓扇动,让人们轻松不少。

之后又出现水激式风扇,以水为动力转动风扇,又将水中的凉气送入室内,解放了人力的同时还增加了风力和凉气。

在室内,大户人家还会用冰块降温,早在周朝就出现了一种叫“冰鉴”的东西,能够储存冰块,还能冷藏瓜果,这就相当于早期的“冰箱”了。这个冰鉴放在室内,还能在室内散发冷气,相当于一个天然小空调了。

当然,像冰鉴这种东西,也不是谁都能用得起的,所以用得起冰的人家更多的还是装盆里。

那用不起冰的老百姓们该怎么办呢?

那时候井水打得深,而且都是地下水,井水非常凉,放几盆井水在屋里也能降温。晚上将一篮瓜果洗净放进井水里,第二天再捞上来,瓜果就跟冰镇过一样。

唐代则发展出冰商,冬天采冰夏天叫卖,天气实在热的时候,老百姓也能花点小钱买两块冰享受一下。

宋代商人思维更活跃,直接发展出街边冷饮店了。酸梅汤、加着碎冰的冰酪类似于现在的雪冰淇淋、冰镇绿豆水、冰棍,还有用水果、牛奶、碎冰混合成的刨冰,晚清时出现了用碳酸气及酒石酸或枸橼酸加糖与其他果汁做出的汽水等等,各种冷饮和冰镇小吃都可以买到,生意火爆到深夜都有人排队。

再说穿着上,我们看古装电视剧里的人,一年四季都是长袖长袍,还分里衣外衣穿好几层。要是真的这么穿,夏天不热死了,毕竟现在我们穿吊带背心小短裤都觉得热呢。

其实在夏天,古人也会光膀子。找个没人的地方,干脆把衣服脱了,实在要见人,只要不是非得正装相见的,衣服就能穿得松松垮垮地露大半个肩膀。

女子还会穿抹胸装,外边套一层纱衣,下边也不会再单独穿那么长的裤子,毕竟裙子就已经很长了,没必要。

花蕊夫人在《宫词》中写过“薄罗衫子透肌肤”,可见当时人们的制衣水平极高,衣服可以做到这么薄,这种材料可能就相当于现在的冰丝吧。

另外,古人还发明了一种隔汗衣,是用细小单枝竹管串接成网状的竹衣,先将它穿在身上再穿外衣,竹制的衣服又清凉,还能防止出汗后外衣湿哒哒的黏在身上,能保持身体的清爽。

晚上睡觉,除了竹编的凉席和藤椅之外,古人还发明出一种叫“竹夫人”的东西,就是这个:

曲线很贴合人体,人们晚上就可以抱着这个睡觉降温。

到了夏天,有条件的人家还会将枕头换成瓷枕,枕着入眠。

如果这些都不够,还是热,那还有最后一个办法——哪儿凉快去哪儿待着。

自古皇帝都会修建避暑山庄,比如最出名的承德避暑山庄、圆明园,每年皇帝都会组织一批人去避暑,去的人肯定是宫里受宠的妃子。

所以说宫斗成功了还是有好处的,最起码夏天能舒舒服服的凉快一夏天。

普通老百姓还可以去深山老林里找个地方避避暑,水多、树多、海拔高的地方,肯定比地面上凉快。

李白是这么过夏天的: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找了片青松林,不想摇扇子直接把衣服脱了,找块地方一躺享受山中露水和清风。

这可是纯天然的降温方式了,且这种方式一定是很有效的。不知道大家小时候有没有体验过,以前家里没有空调和电扇的时候,夏天到晚上往院子里树下躺着睡觉,到半夜甚至会感觉有些冷。

不得不对老祖宗的智慧发出真诚的赞叹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3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