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迎来小暑节气
此时节,有一个特别的节点
就是入伏
入伏后
潮湿闷热的天气
让人总感到身上黏黏糊糊的
很不舒服
在古代
没有电扇、空调等制冷设备
古人们是如何描述暑热
又是如何表达消暑纳凉的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小暑诗词
寻一寻答案
虽然只是个“小”字
但跟“暑”组合
就意味着躲不开的炎热
在唐代诗人王维眼中
这种酷热不仅让人难熬
自然万物也无不遭殃
他在《苦热行》中写道
“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
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
面对暑热
南宋诗人陆游在《苦热》中
也描述了那种被“汗蒸”、被“桑拿”的感觉
“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
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
同样是表达“热得仿佛在蒸笼里”
南宋诗人戴复古形容的则更甚一层
“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
万物此陶镕,人何怨炎热。”
热!
那如何消暑纳凉?
翻阅古人描绘小暑的诗词
多为雨后、荷间、
夜风中、明月下偶得清凉的快意
如“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等
为了消暑
古人也是绞尽脑汁
“研发”出很多“神器”
如扇子、冷饮、冰鉴、瓷枕、凉簟(凉席)等
这些“神器”在诗词中也有所体现
如“薄纱厨,轻羽扇。枕冷簟凉深院。”等
最被文人雅士所推崇的
还是“心静自然凉”这五字箴言
“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唐代诗人白居易道出了“心静自然凉”的真谛
告诉世人要保持平和的心态
不要受外界的干扰
心闲静则身觉凉
小暑来了
“三伏”大幕即将开启
面对卷天席地的滚滚热浪
夏日的清凉不见得在密林之中
而在内心深处
暑热不可避
人心却能静
沏上一壶新茶
手捧一本诗集
观日升日落
看云卷云舒
来源:新华视点、图片源自网络
(声明:“法治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