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小吃请收下我的膝盖

白癫风如何处理 http://m.39.net/pf/a_4580567.html

为什么国庆8天假期那么短,可工作日8小时却可以那么长?

心酸的是,无论多么舍不得,国庆远走已经是事实。

好在,整个假期的快乐都被福建小吃承包!

小鹦鹉说的可不是沙县,而是土笋冻蚵仔煎烧肉粽面线糊酸菜面卤鸡爪五香卷卤面花生汤生煎包牛肉羹沙茶面四果汤……

闽菜以烹制山珍海味而著称,最著名的就是「佛跳墙」,在色香味形俱佳的基础上,形成了清鲜、和醇、荤香、不腻的风格特色,福建小吃则继承了闽菜的优良基因,还发展出了不少独有的特色吃食。

光是小吃就分为福州小吃、泉州小吃、漳州小吃、沙县小吃、厦门小吃,莆田小吃、龙岩小吃、南平小吃、三明小吃、宁德小吃等,下面着重介绍泉州和厦门小吃。

来泉州的第一顿便交代给了面线糊,面线是白色的、细软的,看上去像粉丝一样,入口即化,更像是在喝羹汤的感觉。

泉州风味的面线糊重汤不重面,汤底充满了海鲜和高汤的鲜香,恰到好处的勾芡,令其入口时稠而不糊嘴。

葱头油佐以“灵魂”白胡椒一同入口,更能衬托出那份温润的香气来。

油条可以说是面线糊的标配,外壳酥脆,内里松软,气孔咕嘟咕嘟地吸入满满的汤汁,入口便觉饱满香软。

早就听说了,闽南有个遍地都是卤鸡爪的重镇——洪濑!

到了洪濑,10个人有10个人会要求打包鸡爪。不过实地考察会发现,不同牌子的鸡爪也太多了!

洪濑鸡爪最早源于杨贻庆,外甥红毛从贻庆那里学得卤鸡爪技术后,便自立门户开了红毛鸡爪。由此有了洪濑最老牌的两家鸡爪店。后起之秀们,都多多少少带点他们的影子。

洪濑鸡爪的卤汁比例非常优秀,香中带辣,后调还有微微甜味。爪子本身软糯中带Q弹,二者加之,是一只会让人上瘾的jiojio。

在这里小鹦鹉发现一个现象,它们的底盘都是没有卤汁一起浸泡的耶。

据老板的介绍,因为这样子的话,同样是一斤鸡爪,浸泡卤汁的会比没有浸泡的重,小鹦鹉真的只想说“良心卖家”。

在这里不得不一提的是,老板推荐的素菜,真是好吃到爆,值得一试~

生活在洪濑的人,应该都听过阿小的名号。

在这里,吃肉粽可不止是端午的习俗。平日嘴馋了,来一份肉粽、一碗牛肉羹,是当地人幸福的日常。

用筷子轻轻撑开,糯米牵出诱人的细丝,小小一颗肉粽,包了整整两颗栗子,还有香菇、虾干、豆干和五花肉。

糯米糯而不烂,酱油滋味浓郁,存在于每一个米粒缝中,就连粽叶的清香都很好地留在肉粽里。

泉州特有的唐龙牌甜辣酱,虽然相比厦门辣酱更甜一些,但是搭上咸肉粽,最是这一口咸甜,闽南人都无法拒绝。

牛肉羹里还带点筋,嚼起来明显上着劲。粉感不重,肉香还是占了大头。

汤里放了些生姜和姜丝,抹去了肉腥味,只留下葱花、芹菜末佐着胡椒的香气,在嘴里延绵不绝。

来之前便知道泉州的鸭仔粥闻名遐迩,既然在这里遇到了,便不能错过。

鸭肉本身容易发腥,但斩成小块,再经过米粥的调和,就会变得香软,入口还有一丝清甜。

肉香与米香交织融合,简单朴实,却有家的味道。

这样一碗看似清淡的鸭仔粥,既是许多人深夜里的一份美食慰藉,也是游子在外的一缕乡愁滋味。

来福建玩耍,还有气候温暖的原因,虽已过中秋,这边现在依然炎炎夏日,最馋不过一碗冰冰凉凉的小甜水。

桂花冷饮店门口五颜六色的菜单招牌,四果汤、烧仙草、刨冰......

古早的瓷碗整齐地码成一摞摞,装着糖水端上来时,恍惚间好像回到了童年。

在闽南嘛,最爱的糖水除了四果汤,就是这一碗花生汤啦。

一锅花生浆,得花十几个小时的细煮慢熬才能得成,如此“重工”,价格却还是便宜到惊人,一碗只要4-5元。香浓的牛奶携绵密的花生颗粒,入喉顺滑。冬天热饮温润暖身,夏日冷饮则清甜无比。

热气逼人的下午,不一定需要空调和雪糕,西瓜爽的沁凉就足以透过全身。

消解了暑气之后,叫个鸭来爽一爽。

说到厦门美食,海鲜占据半壁江山,另外半边则是插翅也难飞的鸭子。

「姜母鸭」这个名字,让初次听闻的人困扰很久,为什么要叫姜母鸭啊?公鸭子不能做吗?到底是“姜+母鸭”还是“姜母+鸭”?很多人可能会如此断句:姜、母鸭,但其实应该是姜母、鸭!

厦门人将三年以上的老姜称为“姜母”,笃信它能驱寒祛湿。

把半干的老姜片铺在锅底,加入独门秘笈的酱汁,炉火燃起,猛转小火,掀盖覆盖间,鸭子并不煎熬,姜母和调料幻化成的曼妙口味,环绕在鸭肉周围,在高温下温柔地进入鸭肉的纤维之中。于是这只鸭,变得越发温柔软嫩。

经过高温淬炼过的姜母鸭,入口那份温热的焦香浓郁,混合了鸭油和麻油的香,姜本身的辛辣已经完全消失,只剩下了耐嚼的质感和微微的甜,最重要的是,还特别地下饭。

厦门人吃沙茶面的习惯,从小养成,不分时段。

两百多年前,闽南沿海耕地少、人口多。为生存,求发达,不少人下南洋,放手搏一把。当他们抵达东南亚,发现当地烤肉串齐刷刷一种辛辣味,印尼话叫Sate,中文译作沙嗲,口感繁复,却意外地治愈。

后来这种异域风味,跟着南洋客一起衣锦还乡,被饮茶成风的闽南人叫做“沙茶”。

沙茶是沙嗲的中国本土版,但两者的口味有明显不同。沙茶酱多用比目鱼、虾米等原料,砂糖调味,口感微辣重咸;沙嗲酱普遍用椰糖调味,辛辣偏甜。

很多外地人来厦门,都不懂怎么吃沙茶面。

真正的沙茶面,加料完全是freestyle,猪肝、猪心、大肠、小肠、瘦肉、鸭血……

除了肉,海鲜也逃不过被“沙茶”的命运。大虾、鱿鱼、花蛤、海蛎、、鱼丸……在这闽南版的麻辣烫里,海里的一家人都要整整齐齐。

新鲜多样的配料,仅勾勒出沙茶面的诱人外形,用猪大骨和鸡等熬成鲜美的高汤,然后加一种重要原料——沙茶酱。

汤色红亮,甜香爽口,味鲜浓郁,抿上一口,便意犹未尽,还想再来一口。

刚过完国庆,已经开始期待下个吃吃喝喝的假期了。嗝~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3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