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夏天的,古代吃货怎么整活儿

长白癜风该怎么办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7707186.html

论起吃来

没人比中国人更讲究了

炒煮蒸炸烤焖炖……

同样的食材

变着花样能做出一百道菜

看起来无需加工直接张口的水果

也能弄出一番风雅乐趣来

毕竟和天生会种地一样

我们也是祖传的会吃

00:11

吃货的“水果自由”

“集四海之珍奇,会寰区之异味”

从千年前开始

古人就将所能见的食材

收纳于每个时令的行囊中

比如盛夏

想吃一口清脆的西瓜

原本我国只产甜瓜、冬瓜这样的“土瓜”

古人想办法把西瓜这一物种引入中国

先是在西北地区种植

直到宋元以后

西瓜渐渐在中原流传开来

南宋诗人范成大

有一年夏天终于吃上了西瓜

他还特意实地考察了一番种植西瓜的园子

“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

范成大的田野调查很仔细

因为他抓住了西瓜种植的要素

得在沙土地上种植

黝黑发亮、小甲虫一般的西瓜籽种到地里

生长出碧绿的藤蔓

开花、结果

圆滚滚、横七竖八地

躺在松软的沙土上

到盛夏时节

就可以做一个“吃瓜群众”了

跟西瓜一样

葡萄也是地地道道的外来物种

原产地中海、黑海、里海一带

司马迁在《史记》中明确记载

葡萄是从中亚古国“大宛国”引入的

“宛左右以蒲陶为酒……马嗜苜蓿。

汉使取其实来,

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

古代葡萄的酿酒功用

也许还在食用功能之上

因为它实在太柔嫩多汁了

在当时的条件下

没法长时间保存和远距离运输

但酿酒后就可以

所以那时享有“葡萄自由”的人

是最幸福的人

难怪辛弃疾也馋过葡萄

高架金茎照水寒,累累小摘便堆盘

喜君不酿凉州酒,来救衰翁舌本干

辛弃疾好酒

但他也在诗词中写到

因为好酒,经常口干舌燥

所以,十分难得地

他没有期盼主人拿着葡萄去酿酒

而是直接吃上了“累累小摘便堆盘”的葡萄

认为这样可以“来救衰翁舌本干”

小暑盛夏

我们看到活脱脱吃货一枚

历代吃货孜孜不倦地追逐着“水果自由”

到了宋朝

水果市场终于琳琅满目了

晓市众果集,枇杷盛满箱

梅施一点赤,杏染十分黄

青李不待暑,木瓜宁论霜

年华缘底事,亦趁贩夫忙

以宋朝郡王张俊宴请宋高宗的酒席来说

单论餐前小吃名下的果盘

便有甘蔗、石榴、椰子、红柿子、

切绿橘、花木瓜、番葡萄等坐镇

冰爽沙甜沁入五脏六腑

清凉宜人之感步入全身

只有肠胃感觉舒服

身体才能接受新的季节

吃货的“整活”

审美在线的古人

不只是对丰富水果的种类有执念

还衍生出了一系列适合摆拍的水果吃法

夏日炎炎,热浪炙人

唐宋人夏天喜食樱桃

将樱桃装在碗里

然后淋上冰镇过的蔗浆、奶酪

“蔗浆自透银杯冷,朱实相辉玉碗红”

就跟我们现在吃的水果沙拉差不多

宋朝市场上还出现了众多的夏季冷饮

宋人在盛夏时节可以买到各种“冰雪爽口之物”

冰雪冷元子、冰雪凉水、雪泡豆儿水、

雪泡梅花酒、乳糖真雪、白醪凉水、

雪糕、雪团、雪泡缩脾饮等等

从名字就可以知道

这些夏季上市的

“快乐水”和“热量炸弹”

都是加冰的

可以解暑

真正的风雅是这样吃的

在辽代

西瓜不仅是上层人士聚会的必备佳品

还常被文人墨客拿来吟诗作赋

据传

辽道宗曾在皇城的元和殿内设“西瓜宴”

大宴群臣,并请文人雅士助兴

以西瓜为题吟诗作赋

“凡佳作者赐御(西)瓜十枚”

宋朝有一位名为张镃的文人

在《赏心乐事》中

记述了一年四季的果品宴会

“五月

听莺亭摘瓜、清夏堂赏杨梅

艳香馆赏林檎、摘星轩赏枇杷

六月

霞川食桃、清夏堂赏新荔枝

七月

应铉斋东赏葡萄、珍林剥枣”

正是名花、清友、时鲜……

所有达成顶级文化人盛会的元素俱全

直眩得几位客人

散席后还恍惚如在梦中

像极了电视剧《梦华录》里的花月宴

元代《饮膳正要》

则记载了宴后甜点

“牛奶沙冰”——酥山的做法

先把牛奶反复熬煮

捞取上层固态物经过加工即为“酥”

酥中心不凝固的就是醍醐

再将“酥”加热到近乎融化的状态

向盘子一类的器皿上滴淋

一边淋一边做出山峦的造型

古人对于美食的感悟

往往不仅仅停留在味觉层面

所谓风雅

并非脱离世俗的束缚

而是深入市井烟火的淬炼

“一肚子不合时宜”的苏轼

五十多岁被朝廷贬谪到岭南惠州

在这片瘴疠蛮荒之地

他却能够体察风物

在美食中找到乐趣

展现出超脱常人的乐观旷达心境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嘴上快活

心中也有寄托

吃货的修养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高温天食物容易腐坏

作为注重食品安全的高质量吃货

古人可是很讲究的

洗净盛装食物的餐具

是防止病从口入的基础

刘安在《淮南子》中说

涤杯而食,洗爵而饮

浣而后溃,可以养家老

清朝美食博主袁枚

更是在《随园菜单》

提出“四多”观点

“多磨刀,多换布,多刮板

多洗手,然后治菜”

以保证制作的食物卫生

夏天大快朵颐之后

桌上的剩菜免不了

用一个罩子给盖上保鲜

秦汉时期

这个罩子叫做“巾幕”

“巾幕”就是干净的纱布或网罩

寻常人家用“巾幕”

将食物覆盖或罩起来

以防灰尘或苍蝇落上

弄脏食物

毕竟张仲景和孙思邈两位医学巨佬都说过

蝇虫叮咬容易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导致人体伤病或中毒

因此将食物罩起来

也早早地刻进了我们的DNA

孔子也曾倡议过

最好从源头上拒绝腐食

他在《论语·乡党》

提出“十不食”的科学饮食观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粮食陈旧变味了、鱼肉腐烂了

食物颜色变了、气味变了

烹调不当、不新鲜的东西等

都别吃)

虽然是出于“礼”的考虑而提出

但不得不说

对预防食物中毒也有一定“奇效”

在古代

对于饮食卫生质量要求最高的

无疑是宫里的御膳房

“顶流吃货”皇帝在用膳前

得由侍膳太监先咂摸咂摸几口

即“尝膳”

银器盛菜、银针试毒

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宫斗”基本生存技能了

如果使用陶瓷类质地的器皿

则会在器皿外挂一个

用来验毒的小“银牌”

当着皇帝的面

把银牌放进汤菜里试一下

溥仪证实过这一点

“每个菜碟或菜碗都有一个银牌

这是为了戒备下毒而设的”

皇家膳食

从食材选用到制作也都须精挑细选

据《唐律疏议》记载

“若秽恶之物在食饮中,徒二年

简择不精及进御不时,减二等

不品尝者,杖一百”

如此看来

不要说食物不卫生了

就是进奉不及时

都要获罪

诗行间的山珍海味

画作中的箪食瓢饮

这不仅是舌尖上的古法味道

还有“诗酒趁年华”的生活态度

生活的原味

就在食物的美学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5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