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听说过一句话:记账是理财的第一步。但是实际中却发现,零零碎碎地记起来很麻烦,记了一段时间也不知道记了些什么,完全感受不到有什么用,时不时就会忘记,很难坚持。
记账记得再久钱也不会变多啊?怎么就成了理财的第一步了?下面就来聊聊,记账究竟是在记什么。
首先,要先转变一个观念。
先“存”后“花”,而不是先“花”后“存”。
记账是为了为存钱做准备,而存钱才是理财的开始。
很多人发了工资之后,先花钱,花到最后剩下多少存多少。还信用卡还花呗,交房租水电费,买买买,吃大餐,结果花到最后发现没钱了。苦等下一个月的工资。永远“月光”族,永远存不下钱来。
而记账,则是为了了解自己的消费支出总额,知道每笔钱花在哪里了,优化消费结构。
现在有很多手机记账APP,可以手动记账,也可以导入消费信息,每月一拉看到各项支出分类,很方便。
不看不知道,零零散散的钱积累下来竟然可以花出去这么多。除去房租房贷伙食费之类的硬性开支,每天一杯奶茶,鞋柜里盛不下的鞋等等弹性开支,结合自己的情况,合理评估这些弹性开支是否有必要。
有一个印象很深的故事:大哥买了一只棒冰,2块钱,坐在冷饮摊,边吃边看手机。看的财经新闻中,某银行的股票现价是4块多,而他清晰地记得去年的时候是2块多。这只棒冰就是2块钱。他看看棒冰,再看看手机。这只棒冰的钱可以买一股银行的股票,第二年可以变成4块。那这2块钱是买棒冰呢还是买股票呢?以后类似的钱该买什么呢?
完全不消费的生活也挺没意思的,而无节制的消费最后也只能带来更多的空虚。记账后在生活质量和节约开支之间做一个适合自己的平衡。可以攒下更多的钱来。
记账大概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就够了,了解自己每月的消费支出的结构,优化消费习惯,这样可以把消费支出固定下来。
就是说,我每月花多少钱,整体是差不太多的,可以提前把这部分钱预留出来。这就回到了文章开头提到的观点,先“存”后“花”,而不是先“花”后“存”。
每月发了工资之后,先把每月开销拿出来,放到余额宝或者其他流动性比较好的货币基金里。这个月就是这些钱,随用随取。剩下的钱直接存起来。买定期理财也好,收益相对高一些。或者愿意承担更高的风险,买债券基金、股票基金等等。应急或者临时大额支出,用信用卡。
了解消费支出结构,优化消费习惯,预估支出总额,这才是记账的真正目的。
每次生活状态有大的变化的时候消费结构会发生变化,比如从学生毕业到职场,从单身到情侣生活,刚结婚到有小孩等等。
在出现这种变化时记账一段时间,在支出稳定之后可以不记了,下一次变动的时候再开始记一段时间。
也可以把记账作为一种习惯。这里就说说记账的另一个功用。
过去记账都是在小本本上记得,用笔一笔一笔地记下来,不像现在用智能手机这么方便。各项消费的分类可能没有那么直观,但是这种方式有另一个巨大的好处:
对商品价格变动非常敏感。
经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