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高温炙烤一周的成都依然暑热不减。
7月16日,将迎来“三伏”中的初伏,今年的“三伏”长达40天。新荷、蝉鸣,大自然以新的物态迎接夏天,人们钻进空调房、吃冷饮,以躲避热浪滚滚。而在古代,即便没有各种纳凉的电子产品,人们也能把这蒸笼般的日子过成悠哉的诗。
古人外物消暑有“四宝”:
扇子、凉屋、瓷枕和冰鉴。
近代竹编团扇四川博物院馆藏
扇扇子避暑,古今皆是如此。
扇子起源于中国,已有多年历史。古时候,扇子又名“摇风”“凉友”,所谓“净君扫浮尘,凉友招清风”。在古代,平民百姓主要靠扇子纳凉,扇子多是用竹编的,好一些的人家会买用绢帛制成的扇子,摇起来也轻松。如果是文人墨客,再在扇面上写诗作画,还真有些情趣。如果是达官贵人,
则可以享受人工风扇带来的惬意。
人工风扇即在一个轴上装上扇叶,
轴心上拴有绳索,仆人手摇轴心上的绳索,扇叶被带动旋转则可产生凉风。
清代小风扇故宫博物院藏
至明清时期,
浙江、苏州、四川等地盛产折扇,题字作画亦兴于此。于是本来用于扇风去暑的扇子,渐渐有了器物之外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张大千仿宋人花鸟图折扇四川博物院馆藏
风送荷香、亲水纳凉。
唐代时,出现了凉屋。凉屋一般临水而建,采用类似水车方式推动扇轮摇转,将凉气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机械将水传到屋顶,然后沿檐而下,如此往来,屋内很快凉爽。还有一种凉屋,设计更为完备,有文为证:“霍都别墅,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
诗人杨万里曾对一种叫“冰酪”的冷饮大加赞赏:
“似赋还咸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消。”在《红楼梦》中,也曾出现过如玫瑰露、木樨露、酸梅汤、凉茶等不少让人垂涎的夏日冰饮。实际上古人的用冰历史由来已久。在《诗经》中,就有关于凿冰、藏冰的记录,“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意思是人们在隆冬季节就凿取出冰块,储藏在冰窖里供夏天取用。先秦时期,人们发明了“冰箱”,这就是“冰鉴”。冰鉴内部两侧有隔层,隔层放冰,内层可以放水果、饮品等。《周礼》记载,冰鉴最初主要是用来冰酒。冰鉴上方有孔,冷气不仅可以冰镇饮品、水果,还可以通过孔隙散发出来,为整个房间降温,兼有空调的作用。
战国青铜冰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到了两宋时期,
一些商户也建造了自己的小规模冰窖,并制造出各种冰食。除了冷饮,消暑食物还有瓜果凉茶。“过雨荷花满院香,沈李浮瓜冰雪凉。”讲的是冰镇瓜果的凉爽。“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品茗也能祛热。古人不但用瓷器制作出碗、碟、杯、瓶,还发明了取凉之器——瓷枕。瓷枕始创于隋代,流行于唐、宋、元间,从造型来看,瓷枕有非常多的种类。有中空如箱的箱形枕,后来衍生出束腰形枕、叶形枕、如意形枕等不同形状;也有仿照人、兽、家具、建筑等制作的象生枕,如虎形枕、童子枕等。不同造型的瓷枕,也代表着不同的寓意。
宋代定窑白瓷孩儿枕成都博物馆馆藏
在成都博物馆展出的定窑白瓷孩儿枕,
躺卧造型的小男孩表情闲适,枕着双手香甜安睡,让人一见便心生好感。瓷的材质能让使用者感到清凉舒适,宜于入眠。此外,不少古人还对它寄托了美好的期许。据传,北宋有一对制陶为生的夫妇,恩爱有加却遗憾无子,丈夫为安抚妻子,按照她绘制的梦中小孩图样,精心打造了一只孩儿枕。令人没想到的是,几个月后,妻子真的如愿以偿,喜得麟儿。
时过境迁,虽然许多消暑绝招,
已经不再是人们心中首选,但依然可见其中的智慧。这些方法既环保低碳,又趣味盎然,可以解锁更多有关于古代的夏日回忆。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段祯海报设计段祯海报图据视觉中国、故宫博物院、成都博物馆责任编辑何齐铁实习编辑卢娅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