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从节气上看,中国已经进入了立秋,但夏日的酷暑还远远没有结束。接下来的8、9两个月份,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仍然是难熬的时节(东北人请坐下)。
好在雪糕的发明,能让人类在夏季多少找到一些久违的凉爽。但说实话,雪糕这东西也让人挺矛盾的,库存被吃光了就要出门买,可一出门就觉得自己快要被融化……
“出还是不出”,放在10年前的中国,绝对是一个让人左右为难的命题。但今天,随着一股神秘力量的发展,这个问题就要在不久后的将来,不再成为问题了。
各省的雪糕“土特产”
19世纪末,第一款现代制冰机传入中国,成为了老北京们口中的“搅冰的”,路人花不了几个子儿就能吃一口过去皇帝赏给大臣吃的好东西。
这种技术的普及速度慢不了,很快中国各地就拔地而起了大大小小的生产冰冻食品的轻工业厂。
新中国成立之后,作为劳防保护的一部分,各地都演化出了自己的冷饮老厂牌。这些老牌子成为了几代人儿时的记忆,其中一些名品至今仍然是地方市场的主流。
上海光明冰砖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那时候上海益民食品厂在来自交大的老厂长的带领下,将“美女”牌雪糕改造成了象征革命坦途的“光明牌”,由销售员挨家挨户地推荐,最终雄霸上海市场。其实光明冰砖还有一位“同期生”,光明盐水棒冰,融合了盐汽水的鲜甜和棒冰的酸爽,同样征服了大量江浙沪人民的舌头。
夏日冷饮清单里,除了盐水棒冰,也少不了光明冰砖
(图片:淘宝
光明旗舰店)▼但是光明系对长三角的辐射,到了南京还是要被地头蛇马头牌压一手。在那时夏日南京的街头走一走,偶尔看到干净的潘西路过,她手里准拿着一根马头冰棒。
沿着长江继续上溯,武汉人民对雪糕也有自己的回忆。放完暑假,班干部们集中在教室里打扫卫生、画黑板报,美化班级的口号是喊给外人听的,其实他们心里想要的都是收工时班主任掏腰包买的那个五丰杯。
五丰杯也是三色杯,我一般会把巧克力味的留到最后
(图片:淘宝
五丰冷食旗舰店)▼华中市场还有一个老牌子叫美怡乐,湖南湖北的孩子们应该都见过这家的蛋筒,以至于很多人以为美怡乐是个湖南厂牌。但其实,美怡乐是从广东北上的厂商,至于他们为什么一定要北上,八成是因为在广东市场遇到了太强的竞争对手——五羊。节俭的广东人从小就被教育,做人要穷则吃五羊,达则吃粤式哈根达斯(还是五羊)。
五羊,承包广东人的整个夏天
(图片:淘宝
广东盈丰冷冻食品)▼目光回到北方,北京的北冰洋继承了“搅冰的”光荣传统。阿姨推着小车儿高唱的“小豆冰棍儿,五毛一根儿”,是南方人儿一辈子都学不会儿化音咏叹调儿。旁边儿还得有俩小孩儿一人一根儿双把儿,舔得脸上笑开了花儿。
北冰洋奶油小豆,还是内个味儿~
(图片:北冰洋食品旗舰店)▼
河南年轻人则凭着对雪糕的记忆,对去年全国流行的网红椰子灰嗤之以鼻。这黑黑的颜色,散落的白色椰丝,传统的蛋筒形状……“咦~这不是大头吗?”没错,河南雪糕界的王者就是这根其貌不扬,名叫大头的憨憨冰淇淋。
兰州的80后、90后甚至见过来自苏援核工厂的棒冰。这些经历过重元素分离机提纯的冷饮,横七竖八地躺在手榴弹箱子里,跟着一辆辆二八大杠穿行在黄河边的大街小巷,不用来对付阶级敌人,只用来对付炎炎赤日。
站在巷子口静静等待推车/骑车的雪糕贩子,是很多人儿时记忆的一部分。那时候的冷饮销售半径,基本取决于二八大杠的移动能力+孩子们的奔跑能力。
这是因为在所有的零售类物流环节中,雪糕的运输是最最困难的,甚至比一般的生鲜都更困难。这不仅是出于雪糕形状美观方面的考虑,更是为了食品卫生。使用奶制品、果汁、糖水等为原料的雪糕含有大量适合细菌滋生的营养,一旦在运输过程中有了化冻过程,病菌就会在食品表面滋生、代谢……
雪糕也实在不敢跑得太远。
但随着物流技术和食品工业的不断进步,曾经各自为战的冷饮市场,即将迎来巨大的变革。
“红豆棒冰”和“可爱多”的卡位战
改革开放之后,过去相对封闭的冷饮市场迎来了第一波挑战者——外国大厂牌,以和路雪、雀巢、哈根达斯等为代表。
面对众多国外品牌,你pick谁?
(图片:夏冰/图虫创意)▼
凭借充足的资本、成熟的技术和全球范围新口味研发的经验,这些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攻城略地,收获了众多粉丝。
这是国门初开时外来品牌的碾压性优势,不服不行。可惜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不擅长品牌运营和新市场开发的老国货节节败退。在“可爱多”们占据从一线商超到村口小店冰柜的同时,“红豆棒冰”们只能固守本地老店,辐射范围不超过1公里。
令人欣慰的是,这些红豆现在依然坚守阵地,味道也一如当年
(图片:淘宝
真好吃冰淇淋)▼当然,在与外资品牌竞逐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学到了新思路,成为赢家的国产品牌。比如内蒙双雄伊利和蒙牛,不仅在奶制品市场上打得不可开交,在雪糕棒冰领域同样是如此,而且几乎统一了西北市场,在全国市场也有很强的影响力。
然而随着中国人对本土文化认同的回升,和国产品牌的不断进化,近年来又出现了国货回潮的趋势,雪糕市场也不例外。传统深厚的东北厂商,成了这场竞争中闷声发财的赢家。
现在成功出圈的东北老厂牌,包括马迭尔、中街冰点、东北大板“三杰”。马迭尔是百年老店,在哈尔滨本来就具有旅游打卡的纪念品性质;中街胜在有张作霖大帅背书,口感扎实,奶香十足;东北大板则是最接地气的产品,口感软暖,价格实惠。生长在同样的黑土地,这雪糕三兄弟有着不同的故事,最终却都成为了全国人民的口福。
现在马迭尔冰棍可选择的口味可多了
(图片:淘宝
马迭尔旗舰店)▼老牌子继续发光发热的同时,新创品牌也伴随着国货浪潮吸引了不少拥趸。它们有的以造型口味取胜,比如中街,虽然借用了沈阳中街的名字,但其实是一个16年始创于上海的品牌,凭借扎实的用料和浓郁的口感,成为了热销的网红产品。
悄然走红的钟薛高其实也是一个新创品牌,它最大的亮点恐怕就是在造型设计上跳出了传统的雪糕思维,改用充满传统艺术特色的瓦片为自己的形状。再加上时不时与其他食品同行联动,很快成为了全民认知度很高的雪糕品牌。
让人记忆深刻的瓦片造型
(图片:淘宝
钟薛高旗舰店)▼还有些新创雪糕则是走的邪门路线。即使你没有吃过,也一定听说过麻辣炖味的、螺蛳粉味的、鸭脖味的、咸蛋黄味的雪糕,它们各自有一套收获粉丝的方法。相比之下,融入了黄酒和伏特加口味的冷饮已经是非常友好的了。
这些花式雪糕轮番登场的背后,其实是中国人物质生活得到极大丰富的演变。冷饮不再是一种夏季解暑的刚需品,而承载了更多的文化创意。
然而,从购买方法上来看,冷饮的消费场景还是集中在线下零售。人们仍然需要走到小卖店和超市,选购零售商的备货,距离完全意义上的“雪糕自由”,还差的很远。
公里远的“雪糕线”
雪糕运输难,一方面是刚才提到的冷链铺设难,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中国的物流成本本来就偏高。大宗雪糕的运输成本已经占到了总成本的40%,就这样还免不了其中有一些损坏的产品。有统计数据显示,在年之前中国雪糕厂商有70%的定价都用来弥补运输过程中的损失。
就算是这样,冷链还是无法覆盖所有人。尤其是在远离产地的西北偏僻地区,人们的雪糕选择面真的很窄。要让更多人吃上美味的新老雪糕,真正形成内循环,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努力在这方面做出改变的,是天猫。正是从年开始,天猫开始重新整合中国的雪糕冷链运输线,要将厂商到消费者的两端打通,实现雪糕网购。
这类食品集中冷链尚且不易,要做到快递零售又何其难也?但有着丰富物流经验的天猫并不会在挑战面前服输,一场轰轰烈烈的“雪糕线”推进大戏开场了。
天猫的大本营是长三角,因此最早实现雪糕自由的也是江浙沪包邮区里的吃货们。当时能被配送的,还只有哈根达斯等十种进口冰淇淋。为了让这些冰淇淋平安抵达主人手中,天猫启用了零下72℃的干冰,和抗压公斤的保温箱,还推出了融化包赔的政策,确立了冷饮配送的行业标杆。
天猫干冰护体,到家还能冒“仙气”▼
经过几年的摸索,天猫逐渐有了更丰富的冷链配送物流经验,并从生鲜物流系统“安鲜达”借鉴了“仓配一体化”的方案,找到了网购冰激淋的新思路,并把这个系统推荐给了更多厂商。
天猫小二此时也深度参与到了物流环节中,帮助包括“东北大板”在内的厂商选择建仓地点、箱子规格甚至干冰。
这让很多原本不敢自建物流体系,也没法在线上与消费者直接交易的厂商找到了新的赛道。也正是因为雪糕配送变成了可能,那些在线下零售不占优势的新创品牌也顺势崛起了。钟薛高在天猫的成功,就是一个例子。
即使路途遥远,打开也硬如瓦片▼
此后,和路雪、伊利、雀巢等雪糕巨头纷纷入驻天猫,体验天猫丝滑的冷链物流,把市场容量做得更大了。市场越大,耗材成本才越低。到了这一时期,雪糕的物流费用比此前减少了20%,厂商和吃货都从中得到了不少实惠。
很多人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养成了一箱一箱网购雪糕的习惯。这种高度依赖冷链和冷藏的食品,居然也开始从线下大规模地走向了线上。
不得不说这就是科技改变世界的力量。
同样被改变的,还有原来内陆小城镇的消费格局。因为自年启动冷链计划以来,天猫不仅在成本和时间上有了进步,在地理上也在把这条雪糕线向西推进,逐渐囊括了沿海一线城市-内陆一线城市-内陆二三线城市,甚至中西部的小城镇,如今已经覆盖了21个省份,多个城市。
天猫网购“雪糕线”▼
在这条不断跃进的“雪糕线”以东,雪糕的采购半径,从1公里拓展到了公里。大家不用再为谁是本地的雪糕王者而争吵了,一口雪糕下肚,不管产地是哪儿,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