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真的是太热了,不过才六月中旬,全国许多城市气温都已经是35度以上了,甚至有些城市气温直逼40度,创下同期历史新高。这样的天气真的是什么也不想做,就想待在空调房里玩手机,再来上一杯冒着寒气的冷饮,那就太好了。
说起冷饮,那就不得不说我国冷饮的发展历史。据有关史料记载,我国冷饮大约起源于年前的商代,当时的富贵人家已经知道在冬天开采冰块,贮藏于窖,以备来年盛夏消暑之需了。到了周朝,国家还专门设立刻了专掌“冰权〞的“凌人”。到了春秋末期,冰的用途就更加广泛,开始逐步走向平民百姓之家。
到了唐代,随着集市的发展,开始出现摊贩公开出售冰制品。据唐代笔记小说《唐摭言》记载,盛夏有人在闹市卖冰,过路人个个都想一食为快,却不料卖冰者自以为奇货可居,故意把冰价抬高,结果买冰人寥寥,结果不一会儿,冰都融化了。
晚唐时,商人为了招徕生意,开始丰富冰制品的种类和风味,其中最成功的要数在冰中加糖,甜丝丝,冰凉凉的口感很快在市井百姓之中推广开来,吸引了大批顾客。
到了宋代,冷饮的发展很快,而且种类更加繁多,甚至出现了冷饮专卖店。在汴梁(今开封)的冰店里,就有“冰糖““冰雪”和“冰圆子”出售。当时的冰镇酸梅汤,更是风味独特,深受妇女儿童的喜爱。到了南宋时期,临安(今杭州)街上卖的有“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等。刘松年的《茗阅赌市图》和宋书家的《半茶图》,还把出售冷饮的场面画入画中。场面中的买冰饮的人熙熙攘攘,络绎不绝。
元代后期,类似于冰淇淋的冷饮初具雏形,开始在市场上出现,与今天的冰淇淋在外貌上已是相当类似,至于其口感,据史料介绍也是丝滑爽糯,入口即化,让人神清气爽,暑气全消。到了明清时期,不少美味冷饮名品更新换代,推陈出新,相继出现了,仅《红楼梦》中就记载有“酸梅汤”〝玫瑰露”“木樨露”“凉茶”和“玫瑰露子汤”等。
酸梅汤、玫瑰露、玫瑰露子汤估计大家通过名字就可以推断出来,至于“凉茶”估计就是冰镇茶叶水吧,跟现在的凉茶类似。而“木樨露”大家可能不太熟悉,木樨指的是桂花,所以木樨露有可能是以桂花为原料的饮品,但是我觉得应该是冰镇鸡蛋水。因为在古代大家也叫鸡蛋为木樨,因为打散的鸡蛋,有清有黄,蛋清熟了是白色,在水中像是桂花一样,所以也叫木樨。至于“木樨露”到底是什么,也都是个人猜测,等着有其他考古线索再去推断吧。
至于我呢?还是去点一杯冰镇酸梅汤消消暑吧,酸酸甜甜的,可比什么桂花露、鸡蛋水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