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营四五〇一厂地处青神县境内,工厂占地13.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9万平方米,其中生产性建筑3.8万平方米,职工总数人,拥有各类设备台和引进的13条工艺生产线,下设3个分厂11个车间。年,固定资产万元,主要产品为真空蒸发设备、高低温实验设备等国防、科研急需产品。
▲航拍国营建川机器厂老厂区国营四五〇一厂在科研和生产工艺上比较全面,包括各种机械工艺加工与试验手段,在行政上和生活上为“工厂加社会”,包罗了生活福利、商贸、文教等完整的配套支持体系,属于“三线建设”二类企业。
年,国家批准国营四五〇一厂立项,原第四机械工业部机电设备安装公司负责包建,原第四机械工业部第十一设计院负责设计,确定产品方案为:各种真空蒸发设备年产-台,高低温试验设备台,空分氮氧设备20套,氟利昂压缩机台。
灌木稀疏的荒山,仅有一条机耕道和18公里外的公路相通……年2月6日,建设者们进场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个场景。他们头顶青天、脚踏荒地、风餐露宿,心中牢记党中央的号召——“三线建设要抓紧”,离开大城市的优越条件,摒弃各种私念,团结一心搞建设。青神县两个民兵连和夹江县一个民兵连,共多人,也来到工地,完成了开山铺路的大量土石方工程。
年10月24日,国营四五〇一厂通过验收,同年生产出高低温环境试验设备24台,研制成功两个品种的半封闭式氟利昂压缩机。
年到年间,国营四五〇一厂共研制和生产了六大系列40个品种的各类环境和制冷设备,达到设计能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适应国家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国营四五〇一厂制定了七五技术改造规划,着手引进国外小型全封闭压缩机生产线设备和技术。这是工厂二次创业的起点,改变了工厂十年徘徊、生产发展缓慢的情况,让工厂一跃成为国内重点骨干大型企业。
年3月开始,国营四五〇一厂分两阶段去西德拆迁二手生产线设备,并自己组织安装。
此轮引进的压缩机生产线,最终投资折算为人民币8万元,国内同类同级规模的引进项目投资都超过亿元。引进线的实际生产能力为年产85万台,所产机型适应我国的各类冰箱、冰柜、小型制冷设备等的装机配套,且有低电压启动性能、可倾斜倒置搬运、用电幅度宽等特性。
在引进过程中,国营四五〇一厂创造了新的奇迹:8月出国培训,9月拆迁,11月到货,12月安装调试,次年1月试产,不到5个月完成技改任务。年年末最后一周,全厂上下夜以继日,边开箱边调试。德国专家组全体成员通宵达旦配合,在完成调试生产后,他们感慨地表示,建设过程不可思议,简直是奇迹。
在科技进步方面,国营四五〇一厂屡创辉煌。
在压缩机的二元复叠制冷系统方面,原有的技术基础为传统的压缩、节流膨胀、蒸发吸热制冷过程,主机位氟利昂压缩机的工艺关键在于系统管路的堵和漏。针对这些关键的工艺,国营四五〇一厂在国外样机基础上改进设计,试制成功新型国产智能压缩机。同时,在制冷系统上,经过十多次组织技术攻关,先后解决了真空灌注、干燥过滤、高压按头、按口密封等一系列技术难关。
在功能扩展方面,国营四五〇一厂打破了原有的单纯高温试验、低温试验,逐步研制开发了高低温循环试验,两温区、三温区冲击试验,恒温恒湿、高低温湿热等一系列产品,其中大部分被原电子工业部列为第一批公布的替代进口的设备,并供给国内多家电子、电工场所院校使用。其中,为国营厂试制的温度-高度试验箱,为我国的歼8-Ⅱ机载多卜勒雷达地面试验提供了手段。
正是由于国营四五〇一厂等企业的共同努力,中国的元器件和整机环境试验环境得到巨大改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那种搬在山头上、装在飞机上、绑在炮弹上进行试验的落后状况已经成为历史,发达国家的封锁已经拦不住相关企业的发展。
在新时期,国营四五〇一厂是青神县“三线建设三厂”中最早进行“保军转民”的企业之一。根据技术相同、工艺相近的专长,早在年开始,就为行业研制开发了冷藏、冷饮设备,打开了市场。年,国营四五〇一厂投标承接的国家重点工程铜街子水电站制冷冰楼工程,全金属结构六层27米高,8个月按期完成,为夏季浇筑混凝土方提供了有力手段。
国营四五〇一厂转型获得的技术积累,为青神乃至眉山地区的工业产业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其冰箱压缩机在多年后支撑了原址再建企业的上市之路。
青春芳华山中绽放
——一个“三线”企业的涅槃重生
人物名片
杨忠秀,今年82岁,年退休。在国营建川机器厂从事理化计量工作,担任过物理实验室主任。
涂意章,今年69岁,党龄40年,年退休。在国营建川机器厂任厂区管理员、专车司机,退休后担任社区治安巡逻员。
姜广胜,今年86岁,党龄42年,年退休。国营建川机器厂第五车间工人。
半个世纪以前,有这么一群人告别家乡和亲人,离开繁华的城市来到偏僻的山沟,投身原电子工业部国营建川机器厂(国营厂)建设,把美好青春奉献给了国家,为我国的“三线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用行动书写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
投身“三线建设”
苦中有乐甘奉献
4月21日清晨,记者跟随涂意章走进曾经的国营建川机器厂,工厂内树木丛生、百花齐放,一幢幢红砖瓦房很有年代感。
“当时这里一片荒凉,仅有的一条机耕道和18公里以外的公路(碎石路面)相通。”涂意章回忆道,年5月,他从部队退伍后就来到这里,工厂建设之初,由于交通不便,大家就用多辆牛车来运输砖和沙石;没有公共汽车,到青神县城只能步行……“生活和工作虽然艰苦,但大家有着共同的理想和目标,生活过得简单却不乏味,可谓‘累并快乐着’。”
“最让我难忘的是年7月3日那天,一场罕见的雷电和暴雨席卷建设工地,全部工棚和临时设备被损坏。大家只顾抢救被雨水浇湿的水泥,个人物品都顾不上,全被雨水淋透了。”涂意章继续回忆道,不仅如此,为了开通设备,许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不怕苦不怕累,吃住睡都在牛毛毡房内,让周边群众都发出了“这些来自城里的人硬是吃得苦、受得累”的感叹。
据了解,当时适逢全国“学大庆、学二汽”,发扬“干打垒”精神,规定了建筑物的干打垒结构比例。目前,国营建川机器厂还有铸造车间、托儿所、销售处等四处的干打垒墙仍在使用,这反映了建设者们扎实的工作作风和高超的施工技术。
挥洒满腔热血
两代人奉献青春
“年底,我从成都坐了一个半小时的火车来到眉山,又步行了两个小时才来到国营建川机器厂,感觉这里特别偏僻。”杨忠秀介绍说。
杨忠秀原是成都计量站的一名工作人员,年调到国营建川机器厂工作。新工作、新环境,给了他不一样的感觉,兴奋、激动但又面临不少挑战。
“当时听说厂里需要技术人才,与我在大学里学的专业十分对口,我就毛遂自荐来到了这里。”杨忠秀回忆道,同事们十分热心,也很负责,他们手把手教新来的同事。
“刚来厂里的时候,我在技术组学习,后来的实验室都是我们自己筹备的。”杨忠秀介绍说,由于工作繁重、条件艰苦,他们住的职工宿舍都是用牛毛毡盖的简陋房子。但正是有了这群不怕累、能吃苦、无私奉献的建设者,才有了国营建川机器厂后来的辉煌时刻。
“有一年春节,许多工人和技术人员都回了老家,厂里临时加班,从制图到生产我们都亲力亲为,连着加了近半个月的班,困了就趴在旁边休息一会儿,起来以后又继续干。”杨忠秀说。
除了老一辈开拓者,他们的儿女也将青春奉献给了国营建川机器厂,并在这里安家立业。“我的孩子就是在这里出生的,大学毕业后也回到了这里工作。”杨忠秀介绍,过去,厂里有子弟学校,将近八成的职工子弟在这里上学,他们长大后也在厂里上班。
▲原国营建川机器厂职工活动中心数十年过去了,像杨忠秀一样的建设者都已两鬓斑白。曾经,他们克服艰苦的条件,为“三线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敬佩与学习。
弘扬“三线精神”
在创新中获重生
“我一直都在五车间当铆工,作业时车间内响声很大,我现在留下了耳鸣的病。”姜广胜介绍说。
据介绍,年,国营建川机器厂研制成功两个品种的半封闭式氟利昂压缩机。年到年,该厂共研制和生产了六大系列四十个品种的各类环境和制冷设备台,达到了建厂时的设计生产能力,但因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经济效益很低。
年3月,该厂实施“七五”改造计划,引进了丹麦的PW型冰箱压缩机全套生产线设备和技术,同年又从德国进口散件,着手边技改边试制生产。年1月,生产出首批台PW5.5K11型压缩机,并通过了省级技术鉴定。
“前后不到五个月就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技改任务,实属少见。”姜广胜回忆道,年完成了引进工程第二阶段八条生产线的拆迁安装;年6月,丹麦公司的项目经理和总工程师来厂,会同在厂工作的专家组人员,进行了国外引进设备和技术的交工验收。
“七五”改造项目,是国营建川机器厂二次创业的起点,改变了工厂十年徘徊、生产发展缓慢的状况,使其一跃成为重点骨干大型企业。
▲依托国营建川机器厂而建的四川丹甫制冷压缩机股份有限公司现代化的生产车间。(资料图片)
在科研方面,国营建川机器厂作为原电子工业部专门研制、生产环境试验设备的专业厂家,在计划经济时期,尽管专业技术比较狭窄,但在广大科学技术人员和全厂职工的努力下,二十多年来,在环境试验设备的开发上,经过了从小到大(容积)、从简到多(功能)、从低到高(性能)的发展阶段。
来源:锦绣青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