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翠西
年,法拉利第一次在北京进行展卖,运来了当时最高端的法拉利跑车。
然而,当主办方看到北京满街跑的28寸自行车时,他们的心凉了一大半。
那时的中国实在太穷了,人们连很便宜的轿车都买不起,更别说买跑车了。
正当他们准备把跑车打包送回意大利时,一位神秘的买家出现了。
他用一口标准的北京话,斩钉截铁地说:“这辆车我买了!”
这位神秘买家,花了当时北京10套公寓的钱,以13.万美元买下了中国第1辆法拉利跑车。
为此,法拉利还为神秘买家在天坛举行了一个盛大的交接仪式,给他配的车牌号是京A。
第二天,巴黎机场就挂出了一张巨幅照片:宽敞的长安街,雄伟庄严的天安门城楼前停了一辆红色法拉利,旁边站着一个俊朗帅气的中国男子。
这个男子就是李晓华,中国第1位拥有法拉利的人。
说起李晓华,他的一生可谓颇富传奇。
从饱受饥饿的穷孩子,到成为90年代的北京首富,李晓华的成功之路被西方世界认为,是中国经济腾飞的一个缩影。
上个世纪50年代的中国,刚刚从解放战争中走出来,经济一片萧条,到处百废待兴。
出生于年的李小华,正好经历了那个时代无处可逃的饥饿岁月。
李小华一家6口人,仅靠父亲几十元的工资维持生存。在他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就是贫穷与饥饿。
以至于多年后,他在采访中回忆道:“那时候太穷了,吃饭时父母在碗中画个十字,认认真真分成4份,我们兄弟4人每人吃一小块。逢年过节时,母亲只买回来一串冰糖葫芦,每人两颗,就算是过年的大餐和礼物了……”
后来好不容易上到初中,李晓华又恰好碰上山下乡的大潮。他跟随大流来到了遥远的北大荒,在那里一干就是8年。期间,他喂过猪、砍过树、开过荒、播过种,小小年纪便吃了许许多多的苦头。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那些年的磨练让李晓华养成了刚强勤奋的性格,这为他日后纵横商场,奠定了坚实的人格基础。
在北大荒期间,李晓华爱上了一个来自北京的高干女孩。然而当他回到北京去找女孩时,女孩的妈妈对他说:“你和我女儿不是一类人,别来拖累她了。”
就这样,没有北京户口、没有正经工作的李晓华,第一次遭受了爱情的暴击。
常言道:“对于弱者而言,打击常常会变成他人生的绊脚石;相反,对于强者而言,挫败却是他走向成功的垫脚石。”
而李晓华就是后者,他是一只打不倒的小强。贫困与挫折,饥饿与苦难,不但没有击倒他,反而使他愈挫愈勇。
转眼来到年,25岁的李晓华重返北京,开始了他的打工生涯。这期间,他做过锅炉工、炊事员等工作。
有一次,李晓华在厨房揉馒头时,突然说道:“我擅长谈判,适合经商。”
身边的同事听到他的自言自语时,忍不住打趣道:醒醒吧,别做白日梦了!
面对他人的嘲讽,李晓华不但没有得丢人现眼,反而内心那股蠢蠢欲动的野心愈加强烈。
歌德曾说:“我们的生活就像施行,思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
那个敢于大胆畅想的李晓华,就这样成为了自己的人生导游。
有一次,一位在广东当兵的同学回北京探亲,给李晓华带回了一个赚钱的路子。
在那个刚刚改革开放的年代,各种物品贩卖盛行。李晓华的同学返乡时,带回了一些手表,让小华帮他倒卖。
结果李晓华转手卖了几块表后,竟然赚了块钱。相比于他当时每个月30块钱的工资,这简直是一笔巨款。
尝到甜头的李晓华,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走上了赚差价的倒卖之路。
最疯狂的时候,李小华礼拜五一下班就逃票坐火车到广东,拿好货后又连夜坐火车返回北京。一来一去,他靠赚中间差价积累了一些本钱。
凡事熟能生巧,敏锐的商业嗅觉也是在一次又一次地挑战中磨炼出来的。
生意越做越溜的李晓华在一次广州展览会上,意外发现了一台美国生产的冷饮机。
李晓华瞬间想起不久前去海滩游玩时,在炎热的天气下,海滩周边竟然没有冷饮卖,他突然觉得,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
于是,他几乎耗尽了所有的积蓄,最终用元的价格买下了这台冷饮机。
回到北京后,李晓华就带着这台冷饮机,天天到北戴河海边去卖冷饮。
因为新鲜稀罕,人们都排长龙来买他的饮料。李晓华的生意异常火爆,到了晚上算账时,他还得雇4个人一起帮他数钱。
整个夏天,李晓华靠这台冷饮机,赚到了人生中的第1桶金—十几万人民币。
不得不说,李晓华真的很有商业头脑、很有勇气,他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然而当他赚到钱之后,他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很有危机感地意识到:生意火爆之后必然会带来很多的跟风者。
于是做完这个夏天,李晓华就把冷饮机卖掉了,开始寻找下一个目。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人们的思想刚刚解放,文化需求极其旺盛。
李晓华再次从中看到了商机,他拿着赚来的第一桶金,在河北开了第一家录像厅。
一时之间,一块钱的门票竟然被炒到了10块钱。录像厅门庭若市,生意火爆得不得了。
而此时,北戴河海边冒出来的上百位卖冷饮跟风者正在互相剧烈厮杀、苦苦挣扎。
想想那副场面,不得不佩服李晓华敏锐的商业嗅觉和果断的决策。
短短一年后,李晓华就从录像厅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百万。在那个万元户都很稀缺的年代,李晓华毋庸置疑的成为了人人羡慕的富豪。
然而,李晓华又做出了同样令人惊讶的决定,他卖掉录像厅,拿着赚来的钱出国留学,到外面去看看世界。
正当所有人都以为李小华疯了的时候,她却毅然决然地去了日本。在那里,他第一次深刻感受到了日本人那坚韧不拔,敬业认真的精神。
除此之外,日本更是为李晓华创造了人生中的另一个转机。
那个年代的日本,经济蓬勃发展,人们的工作压力特别大,很多人年纪轻轻便开始掉发,甚至秃顶。
敏锐的李晓华观察到,很多日本人组团到中国,不是去旅游,而是去买章光生发剂。最夸张的是,这款生发剂到了日本之后,转手一卖便能赚到十几倍的差价。
如此巨大的市场,促使李晓华二话不说便返回国内,急匆匆找到这款生发剂的创始人赵章光,跟他协商想拿下日本的代理权。
起初赵章光并不同意,李晓华就软磨硬泡,想尽各种办法,最终才把对方打动了。胆肥的李晓华用自己所有的积蓄,买下了一批货,准备到日本大干一场。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返回日本后,李晓华才发现,自己压根就没有钱做门面,没有门面,又怎么卖产品呢?
一番苦思冥想后,李晓华决定寻找在日留学生,来帮助自己来代销这款产品。
就这样,李晓华成功地引发了新一轮抢购风潮。一只成本只需5美元的章光,最高时能卖到美元。
短短一年时间,李晓华就凭借这款暴利的产品,赚到了三四千万美元,资产暴富多倍,成为了80年代末中国最早的亿万富翁之一。
大干一场之后,李小华又重复之前的操作。在最短的时间里,他把剩余的生发剂全都低价处理。因为他深知接下来肯定会有很多跟风者闯入,这款产品必将失去它的优势。
成为中国第1个亿万富翁后,李晓华从日本返回国内,开始南下发展。年,他创立了香港华达国际投资集团公司,并且任董事局主席。
那时的香港,正处于一片悲观情绪之中。很多人因为不看好香港发展,纷纷卖掉资产,移民国外,从而导致房价跌到低谷。
巴菲特曾说:“在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我恐惧。”
此时的李晓华,趁大家都惧怕时,却用超低价收购了大量的楼盘。
结果几个月后,形势大变,楼价复苏,李晓华抛出后,轻松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二桶金。
之后,李晓华的商业版图拓展到国外。在一次马来西亚投资中,他收到风,有一片地正在建公路。于是他赌上了所有的资产,从银行贷款10几个亿美元,拿下了一大片土地。
然而,眼看贷款期限就要到了,相关部门迟迟不宣布消息。李晓华不堪负担,彷如热锅上的蚂蚁,心急如焚。
结果,在他最最绝望时,一位老华侨拉了他一把。不仅给他提供吃住,还为他牵线联系当地能人。
最后,就在贷款到期的前一个礼拜,政府终于对外公布了消息。瞬间,那块地吸引来了很多买家,李晓华又从中大赚一笔。
多年后,再回忆这件事时,李晓华依然胆战心惊。但是,他说自己就是喜欢冒险,只不过在冒险前一般都会做足充分的准备,那一次也不例外。
回看李晓华一路走来的历程,看似顺风顺水,实则每一步都惊险不易。
然而,不管外界如何变化,李晓华始终保持一颗理性的头脑,来看待身边的起起伏伏。
在那个贫穷、饥饿、实苦的年代,李晓华虽然也有被生活压迫地绝望的时候,但是他依然敢于“做梦”,甚至被身边人嘲讽都无法磨灭他的渴望。
李晓华曾说:“贫穷的我们要改变贫穷,靠自己的双手去努力改变,使自己变得富裕,这个是光彩的。”
正是因为始终抱有这种乐观的心态,李晓华才能从荆棘的人生中,闯出一条少有人能走的路。
当然,李晓华的成功不可复制,他生长的那个时代也无法重返,但是他身上的那股干劲和敢于尝试的精神,无论何时都值得我们借鉴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