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必从勤苦得。
平凡、平庸,这是人生常态,拥有灿烂传奇式的人生,如凤毛麟角。如果有人能够创造奇迹,肯定会千古留名。
从小胡同走出的亿万富翁李晓华,就是这样的人。
他叱咤商界30多年,是曾经的北京首富、中国第一个拥有法拉利轿车的人、京A牌照的车主,被联合国授予的“科学与和平奖”及“和平使者奖”……
他虽文化程度不高,但敢干的气魄和灵敏的商业直觉,成就了其传奇商业生涯和巨大声望。
01困境中求生存
李晓华是地道的北京人,年出生在一个清贫的工人家庭。
家中因兄弟姐妹较多,日子过得有些艰难。特别是在其童年时期,因三年自然灾害,他几乎没有吃饱过。
挨饿的记忆,从此伴随一生。
可能这成为印在李晓华骨子里的一个动力:一定要改变现状。
父亲曾读过书,日文也比较好,对孩子们的教育要求严格。即使家庭经济拮据,李父也尽其所能,为孩子创造学习条件。
内在动力和严厉的家教,造就了李晓华的坚韧。
风云变幻,李晓华和所有同龄人一样,中断了学业,响应国家号召,以知青的身份到黑龙江虎林沼泽地进行劳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北大荒种粮。
八年的知青生活,血气方刚的李晓华,一直认真地为国家事业奉献青春和热情。他当过炊事员、喂过猪、开过拖拉机。
年,李晓华终于回到阔别已久的北京。
30岁之前,他做过锅炉工、制作过馒头。
后来,李晓华去参加广州商交会时,看中制造冷饮的机器。对于当时的内陆地区来说,冷饮机是个新奇玩意,大家都不熟悉。
他因资金受限,只能以出机器的方式,找人合作开厂。
正是这个“尝鲜”的举动,那年的夏天,而立之年的李晓华,挣到了十几万元。这次生意的成功,让其意识到:经商要有超前的眼光。
尝到甜头后,他开始思考以后的发展方向。
因国家开放,民众的物质生活肯定会越来越丰富,对精神富足的追求会及时“提上日程”,直接的体现就是,娱乐生活多样化的需求。
他看到这个商机后,利用手上的原始积累,购买了播放录像的配套设备,在秦皇岛做起录像厅的生意。
港片、武打片、言情片和西方电影,这都吸引着年轻人接踵而至。
他的生意非常火爆。
年,33岁的他就拥有了百万资产。
02日本学艺、觅机暴发
年,李晓华在和原北京工商局领导谈话时,对方建议他:学历低,要做大生意,需出国去看看。
结合自己的实际,综合考虑后,毅然背起行囊,到东京国际学院学习。
读书期间,他一边学习,一边去当地的餐馆刷盘子、旅行社打工,学习日本人的经营之道。
无意间看到日本的媒体,报道了赵章光和“毛发再生精”的故事。他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商机,应该抓住。
李晓华通过市场调研发现,日本有钱人秃顶的较多,他们也有意愿改变此种境况。
李晓华立刻回国与的生产商,谈判代理事宜。为使合作顺利开展,他为厂配备了班车。
赵章光先生被他的诚意感动,允许其在日本代理产品。
代理过程中,他践行“惠人利己”的双赢模式,让中国留学生成为产品在该国的销售合作伙伴。有的留学生通过此方式,成为百万富翁。
成人达己,李晓华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位亿万富豪,被称为北京的“首富”。
获得财富后,李晓华来到香港,成立了华达集团。
他又进军生物科技行业,经营保健品。他总是用实际行动,告诉世人,超越常人捕捉商机是多么重要。
对马来西亚一条公路进行投资建设时,他了解到,该条公路附近有一个大油田即将正式开采。该项目虽有风险,一旦成功,利润却特别丰厚。
于是,他大胆抓住时机,终获惊人暴利。
为支持国家建设,李晓华一直将投资重点放在国内,经营业务主要涉及化工、卫生保健、家电、食品、运输和建材等多个领域。
03拳拳之心,承担责任
富裕之后,李晓华开始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投身慈善事业。
对此,他曾坦言,“财富源于社会,用于社会”。
李晓华支持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并多次捐款捐物。
如为11届亚运会,捐赠价值百万元的车辆、为26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捐资万元、扩建长春体育场等。
他还